胡平桉 威海一中
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時代隨之來臨。不管是生活方式還是消費模式,都呈現了一定的變化趨勢,那就是跟互聯網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了。在當今時代,互聯網越來越普及,銀行信息技術也發展很快。國內主要的商業銀行在信息化和數據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大力投資,不僅提高了經營效率,而且服務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互聯網金融正在逐漸 改變我們的個人消費方式。
對于互聯網金融,定義有很多。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的金融方式。在這種金融方式中,資金供需雙方能夠直接進行交易,不再依靠金融中介的作用。如此,就可以使融資的效率得到提升,而且還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從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表現為下面幾個特征。
很多公司在進軍金融服務業,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和P2P貸款公司等,特別是在零售業務和小微企業,我們能夠見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影子。對于各大商業銀行而言,不但對電子銀行進行了改善,而且開發了更為先進的網上商城,他們也在大力研究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獨立機構,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通過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對接而促成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網絡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特征是,支付平臺降低了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直連銀行的成本,滿足了企業專注發展在線業務的收付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利益中立,避免了與被服務企業在業務上的競爭。據互聯網數據統計,2017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為55848.31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6.96%。
當今,金融市場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客戶的需求也在持續發生改變。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講,要想在金融市場占據優勢,就需要不斷地去滿足客戶的需求。事實證明,互聯網金融只有以客戶為中心,才能真正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當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金融跟傳統金融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當今,金融網銷和各大理財APP軟件都在對金融行業產生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個人消費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這三個方面:第一,互聯網金融提高了居民消費的收入效應。第二,互聯網金融促進了居民消費的轉換效應。第三,互聯網金融刺激了居民消費的欲望。
消費者會在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進行最優選擇,這是有原理依據的。根據莫迪利安尼 Modigliani (1954) 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設”消費理論,我們可知每個消費者都會將自己的收入在消費支出中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將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在互聯網金融中,資產的利率是對消費者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阿里巴巴而言,其開發的產品余額寶,年利率遠高于傳統商業銀行的年利率,很多人都愿意存款到余額寶,而不存款到傳統商業銀行。截止2017年1月份,余額寶的用戶數量已超過了3億。根據余額寶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12月初到2017年1月初,一個月內余額寶的規模增長近400億元,總規模已突破8000億元,收益漲幅達32%。隨著金融理財產品的飛速發展,傳統銀行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消費者投資渠道得到拓展,消費的存款利率也增加了,這樣也會提升消費者的收入效應。
在互聯網金融產品中,余額寶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余額寶是支付寶為個人用戶打造的一款理財產品。用戶存款到余額寶,不但能夠獲得收益,還可以自由靈活地進行支付和購物消費。事實上,由于貨幣基金的特點,資金利率是動態變化的,所以余額寶的收益也會隨資金利率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消費者儲蓄和投資的便捷性得到提高,而且能夠促進消費。簡而言之,互聯網金融促進了個人消費的轉換效應的提升。
在互聯網金融中,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存款理財化、融資多元化、支付電子化、需求多元化成為了現實。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個人消費的欲望得到了極大的激發的。就最近十幾年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寶平臺的影響來看,互聯網金融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的消費觀念。在電子商務時代,網上購物的優勢是越來越明顯,不僅能夠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交易流程也更加快速,提升了工人消費的欲望。如 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 “雙十一” 活動一天就創造了1682億元銷售額,這也是互聯網金融刺激居民消費的最直觀體現。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不僅是互聯網領域的一個創新,同時對金融行業的發展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正在改變我們個人消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應當正確看待這種影響,根據自身的資金持有情況,對消費進行合理的抉擇。
[1]祁硯芩.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
[2]來繼澤.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4.
[3]崔征.我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北企業,2014,06:38.
[4]郭暢.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趨勢與展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 : 16-17.
[5]包愛民,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與風險防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12): 36-38.
[6]張芬,吳江.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金融與經濟,2013,(11) :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