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慧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形態,能夠滲入各個行業與領域,實現行業內快速更新與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依托于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對各方資源的優化配置,以生成最佳經濟狀態。然而,在“互聯網+”背景影響下,保險金融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一定的困境與不足,如何尋求突破,克服各種問題與局限,促進保險金融產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進一步發展已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
隨著我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與實施,保險金融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利好環境,但受到立法滯后、信息安全風險隱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保險金融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問題與局限。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與“互聯網+”背景下保險金融蓬勃發展的趨勢相比較,保險金融立法嚴重滯,對互聯網保險金融的長期發展產生了巨大限制與約束,現行《保險法》以及地方性社保條例有關規定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背景下保險金融的實際發展需求,加之保險條文大多分散且粗疏,缺乏可操作性,進而容易部門執法出現較大難度,監督管理不力。
“互聯網+”所具備的虛擬化以及時間、空間不受限特點使保險金融行業的發展面臨著非常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由于安全監管機制尚處于空白狀態,也導致保險金融產品在安全性上相對脆弱,極易遭受共計。我國在針對保險金融行業的監管方面基本處于真空狀態,傳統業務監管工作模式與手段難以實現對“互聯網+”背景下保險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安全隱患巨大。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保險金融企業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這一全新發展機遇,在不斷充實外部硬件條件的同時強化管理,全面展開改革升級,以更好的與互聯網保險金融發展趨勢相適應。針對當前保險金融業面臨的問題,為積極應對挑戰,可采取的突圍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保險金融產業而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保險企業可以借助于對大數據技術的綜合應用,系統分析并挖掘客戶需求,以面向客戶提供更具針對性與精準性的產品服務,這對于企業自身競爭實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國“互聯網+”下保險金融的起步相對較晚,信息技術、電商技術的發展尚不夠成熟。針對這一客觀現狀,需要企業進一步密切與IT企業的合作關系,重視科研投入與開發力度,不斷改進服務器軟件質量、容量速度,維護數據庫穩定性,以促進內部組織機構的完善。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金融保險企業無需直接與被保險人接觸,如何在面向客戶提供保險金融服務的過程中保障客戶隱私,同時對客戶身份真實性進行驗證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因此提示保險金融企業應當重視對新型電子簽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并與公安機關戶籍系統、身份證系統實現對接關系,依托于“互聯網+”背景對被保險客戶身份真實性、可信性進行及時驗證,配合外網防護系統的構建,全面隔離外網數據入侵,以確保保險金融業務交易過程中的數據安全性。除此以外,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保險金融企業多需要通過網銀支付方式完成交易,每次交易會產生一定手續費,這一費用在保險金融企業總成本中占據較大比例。因此,企業可以嘗試與第三方支付模式合作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雙方形成技術支持與業務宣傳的互贏關系,以保障“互聯網+”背景下保險金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方面,保險金融企業應當依托于互聯網技術,深入分析消費者需求,設計與目標消費群體需求相適宜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如對于60后消費者群體,考慮到這一群體共同面臨的養老問題,可重點展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推銷工作;而對于80、90后消費者群體,考慮到這一群體已經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同時在理財上有一定需求,故應重點展開分紅型保險或理財型產品的推銷工作,以提高企業營銷的目標性以及精準性;另一方面,應當依托于對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逐步實現保險金融營銷全程的無人化以及自動化特點。在互聯網保險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核保、理賠等環節的無人化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更是保險金融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企業應當收集消費者瀏覽習慣以及消費傾向等數據信息,整理分析并面向他們推薦更具針對性的保險產品與金融服務。同時,可面向消費者群體推送在線式的保險繳費計算工具,根據消費者個體選擇,自動計算費用成本以及預期收益,以方便消費者進行綜合比選,選擇最優保險金融方案。除此以外,還可通過無紙化的保險操作以及電子保險出單,實現理賠的快速無人化,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保險服務。
對于我國而言,自十二五以來,互聯網金融保險產業備受國家重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引導金融保險產業的發展,標志著互聯網保險金融產業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然而受到立法滯后、信息安全風險隱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保險金融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問題與局限,本文即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保險金融企業應采取的突圍方式與措施,望能夠引起業內人士的共同關注與重視。
[1]易志剛,易中懿.基于經濟資本管理保險金融綜合經營風險研究[J].經濟問題,2013,(5):53-56.
[2]湯楊.淺談中國當代保險金融公司商業模式[J].東方企業文化,2014,(9):348.
[3]陳立海.對保險金融企業商業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