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 重慶同輝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企業如何保持內部高效運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部審計作為企業有效經營的其中一環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內部審計在我國的發展較為緩慢,管理層內部審計意識不強或內審人員專業性不高等原因往往使內部審計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認為企業明晰內部審計職能定位是建立內部審計意識、發揮內部審計職能作用的重要方式。
秦榮生(2000)認為內部審計職能是指其本身所固有的內在功能,且并不是一成不變。內部審計職能已經經過多次演變,其由原先的基本職能(監督、檢查、鑒證、評價等)逐漸拓展出其他職能,如管理、控制、咨詢、確認等。我國內部審計職能未與國際同步,處于相對落后狀態。IIA(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首次對內部審計下了定義:“內部審計是建立在審查財務、會計和經營活動基礎上的獨立評價活動。它為組織管理提供建設性和保護性服務,處理財務與會計問題,同時也涉及經營管理等方面”(IIA,1947),其確定了內部控制的監督評價建設等基本職能。我國于2003年通過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準則》,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在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這一定義確立了我國的內部審計職能為監督和評價。
隨著內部審計實務的不斷拓展,IIA數次修改了內部審計定義,并賦予了新的內部審計職能,包括管理和控制職能(根據IIA1971年定義得出)、鑒證和咨詢職能(根據IIA2001年定義得出)、治理和風險控制職能(根據IIA2001年定義得出),完成了內部審計從“監督指導型”向“服務導向型”過渡,進入了更高的層次和階段。內部審計“服務導向型”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目前我國內部審計職能仍是“監督指導型”,即監督和評價職能,然而已有部分企業期望內部審計不僅局限于監督,更在于管理、控制和咨詢等,以迎合發展的需求。
內部審計職能的發展往往會帶動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定位的轉變,其作用是否能有效發揮也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對自身內部審計職能的定位。不同的企業由于對內部審計的看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職能定位。本文結合了國際和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對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定位進行了大致分析。
內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得到國內外廣泛學者的認同,如Spira 和 Page( 2003) 指出內部控制引起了董事會的關注,王光遠、翟曲(2006)確認了內部審計作為一種內部治理機制在公司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兩權分立和信息不對稱促使企業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都對經營管理層具有一定的監督作用,企業對內部審計的重視有利于內部審計進入更高層級,協助董事會、監事會并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能。內部審計并不依附于任何一個主體,當其具備獨立性時才能有效發揮監督評價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利益相關者(債權人、投資者、供應商等)往往希望能夠獲取企業的真實信息,并確保企業處于良好經營狀態中。內部審計能幫助企業滿足他們這一需求。具體而言,企業利益相關者更愿意選擇相信內部審計運行良好的企業發布的信息,包括財務報表,公告等,設置內部審計部門并高度重視的企業往往運營也較為規范,不易破產,風險較低,較少發生舞弊行為。
內部審計可用于服務董事會、高管層、運營層,滿足三個不同層次的需要,使其價值最大化。內部審計可成為企業運營的參與合作者,通過監督運營是否符合規范,以及評價企業整個的運營過程,提出優化方案,以保持企業較高的運營效率,同時對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進,對企業目標進行優化,完全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來。
國際內部審計的發展充分證實了內部審計的風險控制作用,有效幫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這亦是我國內部審計職能的發展趨勢。早在2009年學者胡繼榮就提出企業實施內部審計時應該采取風險導向模式。在如今環境不確定性增大下,企業增強風險控制已是企業所有者、董事會以及利益相關者都較為關注的事情。風險意識的增強會加大企業將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于風險管理與控制的可能性,有利于我國內部審計的完善與發展。
[1]秦榮生.內部審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06:45-48.
[2]Spira L F, Page M.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 audit[J].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03, 16(4):págs. 640-661.
[3]王光遠, 瞿曲. 公司治理中的內部審計——受托責任視角的內部治理機制觀[J].審計研究, 2006(2):29-37.
[4]李越冬. 內部審計職能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J]. 審計研究, 2010(3):42-47.
[5]馮西儒. 內部審計職能演變的特征研究——基于IIA內部審計定義發展的視角[J]. 中國內部審計, 2013(9):22-27.
[6]胡繼榮. 基于ERM框架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機制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12(2):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