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星 顧家伊
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上市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穩定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環境仍不成熟,在短期經濟利益的誘導下,許多上市公司出現會計造假現象。會計造假不僅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投資損失,而且不利于證券市場的有序發展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對會計造假進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
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是一個比較復雜繁瑣的過程,在公司的財務報表公示之前,如果公司高層精心安排造假活動,利用各種難以發現的方法,編造虛假的會計數據信息,尋找漏洞,編造虛假會計事項,然后再在相關部門的有效配合之下,編制出一些虛假的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可以從虛假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利益。由于造假手段的日益成熟,再加之公司高層參與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這就很難被會計事務所發現。因此,會計造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隨著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和經濟形態的變化,會計造假的表現形式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主要變化表現如下:一是手段多樣化,企業可以利用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的漏洞,趁機獲得不法利潤;二是涉及金額越來越大;三是大量的公司現金被掏空,一些企業高管利用職務的優勢,非法挪用公司資金,極容易造成資金鏈的斷裂,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抗沖擊能力。
由于公司內部一般都具有相關控制和管理制度來進行預警,如果公司的高層沒有給下屬的員工授權,會計造假行為往往無法順利實施,因為其造假行為隨時有可能在任一環節被發現。但是,如果是管理層與下屬員工串通起來,有計劃的實施造假,并且事后竭力隱瞞,這種造假行為就很難被發現。由此看來,管理層在會計造假行為中扮演著主要角色,以管理層為主體的集體造假變成為上市公司實施會計造假的特點之一。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選擇舞弊的基本前提是成本小于收益。由于我國相關法律制度上不完善,處罰力度不夠大,導致上市公司造假成本較低,同時,由于不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其還能為公司帶來高額利潤,使得造假成本遠遠小于收益,如果不考慮造假風險,任何一個理性的經濟人會選擇會計造假。可以說,利益驅動是會計造假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公司管理高層組成,一個科學高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是三者之間的平衡。然而,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諸多矛盾,如國有股和國有法人持股過于集中,而大多數的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都不能流通,股權結構不合理,沒有足夠的熱情激勵與約束管理高層,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缺陷,股東大會流于形式。會計造假的原因則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其治理結構的不合理性。
注冊會計師在接受公司委托、執行審計程序和出具審計意見的過程中,是獨立于審計主體和審計人員的。然而,盡管我國規定由股東大會聘請注冊會計師,以防止管理高層與注冊會計師相互勾結,但由于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大多數上市公司實質上還是由經理聘請注冊會計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注冊會計師屬于買方市場,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注冊會計師。在這種制度安排下,處于客戶的壓力,很多注冊會計師很難恪盡職守,真正保證被審查信息的客觀公正,相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很容易接受審計主體的控制,從而違背職業道德,出具不真實的審計報告。
在證券市場上,證監會經常在權限范圍內執法不嚴。當公司會計行為違背相關法律規定時,往往只是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放松了對違規行為的監督。而且,目前我國的證監會、銀監會、財政部等各部委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在功能上相互交叉,部分監督標準并未達到統一,從而各監管部門不能密切配合,無法從整體上發揮監督作用。
從公司內部考慮,虛假的會計信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造成極投資決策出現失誤,雖然企業通過會計造假可以獲得短期利益,但這一行為卻不利于公司長久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會計造假和實現管理要求,形成虛假繁榮,但卻并沒有為公司帶來實際的現金流,而且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企業經營乏力,無益于公司長久穩定的發展。總而言之,會計造假行為只是滿足了企業短期獲利的需求,卻無益于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一些上市公司的經理通常吹噓公司的好處,以實現高工資或晉升機會,如編制虛假收益,虛假的銷售合同,資本支出和不符合實際的投資,不符合法律確認等。結果,上市公司的確實利潤有所膨脹,但實際損失已經發生,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上市公司的這種行為造成廣大投資者巨大的投資損失。
有些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者為了延期或減少繳納的稅金,隱藏企業的實際效益,往往采用虛加成本、隱瞞利潤的策略。這種策略包括遞延確認收入、資本支出、折舊和攤銷、預付費用、使用法律手段確認資本價值等,最終導致公司成本增加,利潤減少,給國家稅收造成巨大損失。
上市公司進行會計造假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機制的驅動,這與我國目前會計造假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有很大關系,會計造假的高收益、低成本讓許多上市公司鋌而走險。因此,要控制目前會計造假現象,從上市公司來講,應提高其會計造假的成本,降低其收益。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內、外部董事與獨立董事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規范選拔任用獨立董事的機制。設置獨立董事,其應代表中小投資者參與公司決策的利益,履行職責,制止違法違規行為。從崗位設置、組織結構、人力資源、信息溝通、風險評估等方面規范公司治理結構,使內部控制體系更加健全。
一方面,加快會計師事務所向合伙制方式轉變的腳步。當今世界,會計師事務所有三種主要組織形式:個人、合伙和有限責任公司。合伙制,尤其是無限責任合伙制,是防止我國中介機構違規的首選方式。另一方面,進一步限定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服務范圍,防止不同服務項目之間的利益沖突,因為其會對審計的獨立性造成巨大損害。我國相關法規雖然已規定不允許注冊會計師為同一家上市公司提供資產評估和審計服務,但尚未對其他服務內容加以限制。如果注冊會計師對同一家公司既要進行外部審計工作,又要提供其他內部咨詢服務,那么這將大大削弱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證券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優化自身職責和權力,建立有效的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管的監管框架。一方面,證監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和權利,加強對系統的研究,發展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以提高市場監管效率;另一方面,擴大主要監管機構,如證券交易所,可以大大提高檢測市場違規行為的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1]崔丹丹.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與治理對策研究—基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實證分析[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4:13-15.
[2]彭海紅,吳慧萍.有關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問題的淺議[J]. 財經界,2013(5):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