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馨 東北育才高中部
近年來,市場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加之在校生多元化購買需求,校園貸正快速在全國廣大校園中流行起來,在滿足在校生實現個人需求的同時,很多問題也隨之出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極少數在校生因無法按時還貸導致極端事件發生,更是將這一問題提到了必須解決的時間表上。
1.貸款用途的多樣性。針對目前調查了解分析,在校生,尤其是大學生申請校園貸款主要有以下幾個用途:
(1)支付學費。很多學生家庭貧困,無法正常支付學費,因此這一部分學生就通過申請校園貸款支付自己的學費;(2)自主創業。分學生有良好的創業頭腦和項目,但就是缺少資金支持,因此他們就想到了校園貸款,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實現自己的夢想;(3)消費需要。這里的消費分成合理性消費和過度性消費。前者確實存在正當性,但是資金不夠;后者就不值得提倡,滿足一時的“痛快”,而忽略了自己實際的消費能力,這很容易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牽涉到法律問題。
2.貸款形式的多樣性。針對在校生這個群體的特色,很多貸款金融機構推出了不同的貸款形式,以期吸引學生進行貸款,擴大自己的業務量:
(1)現場活動宣傳。有些貸款機構走進校園,派業務人員進行宣傳,通過發放有關宣傳單、現場給學生講解校園貸款的好處、張貼校園貸款廣告、贈送一些小禮品等手段,吸引大學生參與校園貸款;(2)互聯網上推廣。目前大學生普遍有上網習慣,有些貸款機構在校園貸款上采取了便利快捷的方式,一方面盡可能降低貸款標準、另一方面提高辦理業務效率,從而實現自身業務量的增加;(3)購物平臺推薦。作為網購時代的主力軍,各購物平臺和店鋪出于提高自身影響力和經濟利益等目的,在購物活動中,推出分期付款服務形式,刺激在校學生的購物欲望。
3.盈利方式多樣性。從目前幾種主要校園貸款方式看,其盈利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機構貸款利息。這是比較傳統的盈利模式,也是主要而且比較固定的模式;二是電商分期利息。這是網購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兩種途徑雖能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但具有風險性,一旦無法按時償還,必將給自己帶來巨大壓力甚至一定的法律后果。
1.制定行業標準和機制。建議金融管理部門要制定金融行業標準和機制,尤其是涉及校園貸款相關業務,要進行嚴格管理和有效規范。要對貸款學生的資質以及有關情況按照規則規定進行嚴格審核。要準確核實了解學生貸款的目的用途,確保資金的合理化正當化使用。同時落實工作責任制,對于審核不到位,發生了資金風險的業務人員和部門領導,要進行嚴厲處罰。
2.建立健全行業信用體系。金融監管部門要著力建立健全金融行業信用體系,有效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的合法運營,對出現違法經營的金融機構依法依規處理。搭建信息共享互動平臺,及時對金融機構情況進行通報,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金融機構進行量化考核,按照一定程序進行誠信打分,并在全社會進行公示,真正發揮信用體系的作用。
3.學校制定校園準入標準。學校在加強學生教育引導的同時,也要及時制定和完善校園貸款的準入標準,把好進門關。主要是學校要加強審核力度,對進入校園開展貸款的金融機構進行有效審核,包括資質規則等,必要時與相關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審核,確保金融機構合法運營。同時,對金融機構宣傳活動全程跟蹤,一方面對其合法性進行監督,同時也對學生是否具有貸款資格進行審核,確保校園貸款行為的合法性。
4.加強完善相關法律工作。針對目前校園貸款出現的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有關法律的完善。應該說,與校園貸款發展相比,我國在法律制度的跟進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要從校園貸款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未來趨勢幾個方面出發,加強完善相關法律工作,為有效規范管理校園貸款、有關部門的監督執法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依據,這也從法律層面保護和推進了校園貸款健康有序地發展,為其真正發揮作用,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1.建立正確的消費觀。作為學生,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好好學習。當然也可以進行適當消費,但前提是一定要培養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學生越來越容易受到物質和享受主義思想影響。因此,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堅持消費為學習服務、為成長服務、為健康服務、為正能量服務的想法,培養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規避校園貸帶來的風險隱患。
2.積極進行勤工儉學。作為學生尤其是大學生,要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勤工儉學,比如可以從事家教,或者利用周末時間打臨時工,為自己增加收入。這樣就可以適當提高自己的購買能力,也能通過自己辛勤勞動懂得掙錢的辛苦,從而有利于培養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有利于培養理性消費的觀念。
3.不斷提升法律意識。從目前存在的問題看,很多在校生之所以陷入校園貸款的困境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相關法律知識的缺乏,對校園貸款的法律后果沒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因此,要鼓勵在校生多學習了解相關法律知識,不斷提升自身法律意識,充分了解校園貸款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在有效利用校園貸款的同時,也能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校園貸款對于真正需要它的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現實中一些學生的不理性行為,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帶來法律問題。也有一些金融機構出于經濟利益,在開展校園貸款業務中弄虛作假,嚴重損害了學生利益。因此,有關部門以及行業內部一定要加強規范管理,努力推進校園貸款合法有序開展。
[1]陳威中.校園貸的發展與影響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