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剛
【摘 要】當前,我國正經歷從精準扶貧到“繡花”扶貧的關鍵時期,各地均在“繡花”上下功夫,積極啃“硬骨頭”,如何寫出社會廣泛關注、受眾喜聞樂見的扶貧報道,新聞媒體記者需要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同樣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本文以新華社近期的一篇引發社會廣泛反響的報道為例,剖析扶貧報道形成社會熱點的“密碼”,探究其新聞性和思想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給新時期扶貧報道帶來哪些啟示?
【關鍵詞】年輕人;“繡花”扶貧;新聞報道;“繡花”功夫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以安徽省大量的年輕扶貧干部任期屆滿“不脫貧、不撤退”為切入點,聚焦他們長年累月扎根農村、服務貧困戶的經歷,通過被貧困戶當做“親人”的點滴故事,刻畫出用青春注腳脫貧攻堅的時代新青年,采寫出“新華全媒頭條”稿件《在脫貧攻堅中書寫青春之歌——掃描扶貧一線的年輕人》,已被200多家各類媒體采用,在新華社等新聞客戶端上點擊量超過106萬次,形成社會熱點。從這篇報道采寫過程來看,主要透視“不脫貧、不撤退”的人和事,密切關注“貧困戶把你當親人”的點與面,踐行新時期“繡花”扶貧報道的準與精,給新時期扶貧報道帶來緊扣時代特征,定位準、不跑題;把握關鍵人物,細節準、打動人;善用傳播形式,故事準、感染人等啟示。
透視“不脫貧、不撤退”的人和事
對于扶貧報道來說,要想打動人、形成共鳴,首要的是見人見事。那么,如何見人,見什么人?今年4月的一天,這篇報道的記者在安徽省扶貧辦采訪時了解到,按照三年任職期限,下半年貧困村選派干部本屆任期屆滿,今年以來不斷有干部選擇留任,當時已經有40多位年輕選派干部選擇留任。這條線索集聚著扶貧、年輕人、留任等關鍵詞,若能策劃好相關報道,在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或許能產生較好傳播效果。在征求總編室領導的意見后,記者決定與即將到來的五四青年節主題策劃報道結合,專門聚焦扶貧一線的年輕人。
在確定好報道主題后,采訪的年輕干部如何選取,他們從哪里來,到了哪里,這些也都是報道的關鍵。記者與扶貧部門對接后,隨機選取了近10位年輕留任選派干部,涵蓋了5個地市7個縣區的多個貧困村。他們的身份“復雜”,有來自省直委辦廳局的,有來自市縣直部門的,還有來自醫院等系統的,他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均無怨無悔地來到了貧困村。
之所以選取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去處,主要有兩個考量:一來使這篇報道更全面,更具代表性,有山區、有平原,這些貧困村的致貧原因千差萬別,扶貧工作的內容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二來使這篇報道更有可讀性、故事性,更“接地氣”。長期工作在城市的年輕干部到了農村,城鄉反差感更強,從事扶貧工作的前后對比也更能打動人。
在常人眼中,這批“80后”年輕干部因生活優越,曾被認為是吃不得苦、缺乏責任感的一代,但記者深入采訪后顛覆了“常識”。記者看到的是,這些年輕干部在共同的使命指引下,不顧照顧家庭,照看年邁的長輩和年幼的孩子,有的甚至忍痛給剛滿6個月的女兒斷奶,在親人眼中他們是“不顧家”的愛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騰”的孩子,三年如一日的堅守和付出,以及無數次離別的感傷令人動容。
典型人物確定好了,這些年輕干部長年累月扎根貧困村,他們為扶貧工作干了哪些事?有哪些獨到之處?這些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由于年輕干部的頭腦里閃耀著一個個創新思維,扶貧工作迎來了新思路,有的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有的在金融扶貧上有所建樹,有的在光伏扶貧上下功夫,有的推廣健康扶貧政策,所在的貧困村正發生著積極變化。
金融扶貧是個典型案例。針對貧困戶普遍遭遇的貸款難、發展難問題,六安市裕安區一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顏大為琢磨出“金融扶貧”模式,通過創新“第三方”機制,為貧困戶每戶申請了5萬元小額信貸,由貧困戶“帶資入股”成了“第三方”一家米廠的“股東”,享受每年股息收益,找到了企業帶動貧困戶致富的新機制,該模式隨后得到推廣。
他們為何要選擇留任,留任后準備干什么?情真意切、客觀實際的留任誓言,在脫貧攻堅關鍵期尤為彌足珍貴。池州市石臺縣一村扶貧工作隊長李朝陽表示,前三年該村如期實現貧困戶脫貧目標,剩下的都是基礎條件較差、脫貧難度較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而且已經脫貧的有許多也只是剛剛達到了脫貧標準線,需要繼續鞏固扶貧工作的成果,結合全村的下一步發展規劃,特別要注意防止返貧現象,他非常愿意繼續做好這項工作。
正因為有了這群年輕扶貧干部,有了他們的奉獻、“奇思妙招”,貧困村脫貧出列的速度加快了,貧困群眾的脫貧能力和意愿增強了。透視“不脫貧、不撤退”的人和事可以看出,只要有強有力的帶頭人和精準幫扶舉措,脫貧攻堅任務就一定能順利完成。
關注“貧困戶把你當親人”的點與面
從城市工作到山區農村任職,從領導身邊的人融入到群眾中……這些年輕干部經歷了工作環境的轉變,以及不同“角色”的轉變,即如何從一名“80后”干部成功變身為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這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極大考驗著他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有無變化,干部堅持群眾路線貫徹的如何,貧困戶最有發言權。
在這篇報道的采訪過程中,你把群眾當朋友,群眾就把你當親人,令記者印象深刻。只有與貧困群眾交心,對貧困群眾的各種情況爛熟于心,才能制定對路的幫扶措施。一些干部剛開始進村入戶沒有“經驗”,不能完全融入到群眾生活中,后續的幫扶措施就達不到精準。而有的干部摸準了方法,精準識別貧困對象,便能精準制定幫扶措施。
安慶市岳西縣一村扶貧工作隊長王鈺豪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工作的地方是大別山區的深山村,記者跟隨走訪貧困戶張軍時,一條微信展現了王鈺豪和貧困戶的關系。張軍身體殘疾,說話、行動都不便。王鈺豪與他結對幫扶后,把他當成同齡朋友對待,教會他上網、發微信,還鼓勵他在家中做佛香包裝的簡單勞動,自食其力。當只讀過一年級的張軍摸索著能發微信時,他首先把問候送給了王鈺豪:“書記,天冷了,你要保重身體。”
王鈺豪與群眾的關系也經歷著“波折”。在縣城工作的他兩年前剛到村里不太適應,在村里開會習慣講些官話套話,聽得別人直打瞌睡。慢慢地他發現,這不僅引來非議,而且工作也不好開展,必須要有所改變。后來,他學著其他村干部捧著茶杯到村民中間拉家常,哪村民多往哪鉆,問問生產聊聊生活,話匣子也就打開了。在親近群眾過程中,王鈺豪跟貧困群眾交了心,學會了交流,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扎根三年并非易事。在三年的朝夕相處過程中,得到貧困群眾的認可,是年輕扶貧干部工作推進的保障,也是對他們工作最大的褒獎。記者采訪中看到,得到認可、青睞的干部還有很多,他們有著共同特征,就是設身處地地為貧困群眾考慮,把貧困群眾當成“親人”,感同身受地給予幫扶政策扶持,同樣貧困群眾也把他看成“親人”。
余靜是大別山區一村的女扶貧隊長,記者在采訪她時,碰見村里一位失語村民,他向記者指了指余靜,豎起了大拇指。看到余靜要上鏡頭,這位村民起身走到余靜面前,對著她“啊啊”地比劃著,示意她整理好衣服,關切的神態如同親人一般。
走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踐行在這些年輕干部身上,“貧困戶把你當親人”的細節比比皆是:貧困群眾看到扶貧隊長大老遠打招呼,見面互相拍著肩膀,拉著家常;雙方用“老張”、“丫頭”等親近的方式稱呼;貧困戶主動給扶貧隊長做小板凳、貧困戶感激地放鞭炮……這一個個與群眾“打成一片”的細節,奏響了和諧干群關系“交響曲”。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這一個個干群關系的“點”,匯聚成扶貧干部與群眾打交道的“面”。“點”“面”結合為做好扶貧工作奠定了群眾基礎,有力保障脫貧攻堅的順利推進。正如一位扶貧干部所言,扶貧工作對有的干部是張白紙,干部對扶貧也是張白紙,只有跟老百姓深入交流,給他們找到脫貧的辦法,這張白紙就能畫出最美的圖案。
踐行新時期“繡花”扶貧報道的準與精
見人見事,有“點”有“面”,記者梳理大量素材,反復打磨、數易其稿后成稿。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欄目播發圖文互動稿件《在脫貧攻堅中書寫青春之歌——掃描扶貧一線的年輕人》,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共被200多家各級媒體采用,僅在新華社客戶端上點擊量就超過106萬次,引發廣大網民評論,均認為他們是年輕人的榜樣。基層干部紛紛反饋稱,在脫貧攻堅這項大計中,這些年輕干部有朝氣、有思想、有創新,深刻體現出奉獻、責任和擔當精神,他們用三年的實際行動證明,他們就是用青春注腳脫貧攻堅的時代新青年。
當前,我國正經歷從精準扶貧到“繡花”扶貧的關鍵時期,各地均在“繡花”上下功夫,積極啃“硬骨頭”,在精準識別上回頭看,在幫扶措施上再細化,在包保機制上更有效,做實做好與貧困群眾的“最后一米”,這也要求新聞媒體的報道與時俱進,為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扶貧一線年輕人報道的策劃、采編、影響過程來看,之所以能形成社會熱點,體現出新聞性和思想性,無疑給新時期“繡花”扶貧報道帶來幾點啟示。
緊扣時代特征,定位準、不跑題。脫貧攻堅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任務艱巨,使命光榮。經過不懈努力,去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可謂脫貧攻堅首戰大捷。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領導指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這深化了我們對精準扶貧的認識,新聞媒體要把握這一最新動向,緊扣時代特征,多下“繡花”功夫報道扶貧,既宣傳脫貧成效經驗,給人以借鑒和啟迪,也揭露形式主義、包而不保、只精不準等共性問題,推動脫貧攻堅務求實效,彰顯時代意義,引起社會共鳴。
把握關鍵人物,細節準、打動人。人和事是“繡花”扶貧報道的重中之重,要選取典型干部和貧困戶,與他們同吃同住同生活,深入走進干部們的扶貧和貧困群眾的脫貧生活,只要扎根基層、心系民生,關注貧困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熱點難點問題,就會看到他們的“業績”,一個個感人故事也會撲面而來。記者只有挖掘這些干部日積月累的付出,貧困群眾對幫扶舉措的看法,通過一個個感人的細節,一幕幕溫馨的畫面,才能刻畫出扶貧工作前后的變化,讓人感受到扶貧工作的艱辛。
善用傳播形式,故事準、感染人。縱觀這組扶貧一線年輕人報道,除了圖文互動稿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看上去真實貼切外,記者同時還播發了精心制作的微視頻《村里來了個年輕人》,通過一個個“接地氣”的鏡頭將年輕干部多元化地展現出來,得到多家媒體積極推送,在各大新聞客戶端上的點擊量超110萬次,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這種全媒體傳播的探索,提高了影響力和傳播力,使廣大扶貧干部的奉獻和擔當精神躍然紙上,增加了“繡花”扶貧報道的思想性和貼近性,也提升了受眾對脫貧攻堅大計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作者單位:新華社安徽分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