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青
【摘 要】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是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兩大重要平臺,對學科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發布的2007—2016年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立項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揭示我國當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學;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一、數據來源
本文關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搜集新聞傳播學學科背景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立項項目,主要對項目的立項年度、項目類別、地區分布、項目完成情況、成果鑒定等級、依托單位分布等進行統計與分析,統計時間為2007-2016年。
二、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年度立項分布情況
由表1,統計發現,自2007-2016年的10年間,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數合計90項,平均每年立項9項,但具體年份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2011年立項數為15項,而2013年立項數僅為1項。總體來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量在逐年提升、立項規模不斷增長,2011年立項量最高,達到15項,除2013年僅有1項外,2012年后立項規模漸趨平穩。
由表2,統計發現,自2007-2016年的10年間,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數合計40項,平均每年立項4項。2015年立項數最多,達到8項,2007年沒有相關研究立項。整體來看,相較于國家社科基金,近十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立項量和立項規模較為平穩。
國家社科基金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的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金研究項目,通常認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我國最高級別的社科類研究項目。相比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的規模更大,資助額度更高,申請人更多。因此不難看出,近十年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總數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
(二)項目類別分布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要分為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后期資助項目五種類別。由表3可知,2007-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立項項目主要集中在一般項目,10年間立項總數為39項。其次是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10年間立項總數分別為27項和21項。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設立西部項目以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在每年西部項目的立項數中都較為平穩,這與西部項目設立的宗旨有關,即“西部項目旨在資助西部地區社科研究工作者重點圍繞西部地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圍繞加強民族團結、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維護國家統一問題,圍繞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搶救和區域優勢學科建設等問題開展相關研究,更好地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1]另一個原因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客觀上促進了西部項目中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立項。10年間,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有兩個重點項目立項,分別在2010年和2016年立項,整體數量偏少,但項目的立項也說明國家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重視。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一般項目主要分為規劃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自籌經費項目三種類別。由表4可知,2007—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立項項目主要集中在青年基金項目,10年間立項總數為27項。其次是規劃基金項目,10年間立項總數為13項。10年間沒有自籌經費項目立項。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申請規定,“規劃基金項目申請者,應為具有高級職稱(含副高)的在編在崗教師;青年基金項目申請者,應為具有博士學位或中級以上(含中級)職稱的在編在崗教師,年齡不超過40周歲。”[2]這些硬性規定是造成青年基金項目立項數高于規劃基金項目立項數的一個原因。同時,青年基金項目立項數的增加能夠有效解決青年學者科研資金匱乏的困境,鼓勵年輕學者潛心研究,為推動我國新聞與傳播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三)項目地區分布情況
由表5可知,除了兵團、黨校等一些系統外,近10年來(2007-2016)共有17個省(區、市)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值得注意的是,這17個省(區、市)中有11個省(區、市)為西部地區省(區、市)。新疆、云南、四川、甘肅、內蒙立項數位居前五,分別是18項、14項、11項、8項、7項,所占比例分別為20%、15.56%、12.22%、8.9%、7.78%。其他省(區、市),吉林、遼寧、山東、上海、湖南、河北也獲得立項。
由表6可知,近10年來(2007-2016)共有14個省(區、市)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這14個省(區、市)中有9個省(區、市)為西部地區省(區、市)。新疆、云南、四川立項數位居前三,分別是9項、5項、4項,所占比例分別為22.5%、12.5%、10%。非西部地區省市,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北京也獲得立項。
綜合表5、6數據,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多分布在西部地區,這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我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都屬于西部地區。因此,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研究,西部地區較于其他地區有更大的優勢。如,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近10年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中云南省獲得1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和5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分別居于第二位。此外,少部分立項項目分布在北京、上海等科研強省。
(四)項目完成情況
統計項目的結項情況能夠從側面了解項目的完成進度和完成情況。表7是2007-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年度結項情況。由表7可知,近10年的90個立項項目中共有16個項目結項,結項率為18%。近5年,2012-2016年的立項項目均未結項,考慮到這些項目多數應尚在實施當中。2007-2011年的結項率逐年遞減,2007年的結項率達到100%,但是到了2011年結項率僅為13%。從項目完成時間來看,多數為3-5年,最長的達到8年之久,項目立項后第4年達到結項高峰。整體來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周期較長,部分項目沒能按期完成結項。
表8是2007-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年度結項情況。由表8可知,近10年的40個立項項目中共有21個項目結項,結項率為52.5%。同樣,近4年,2013-2016年的立項項目均未結項。2008-2012年的結項率均超過了65%,2008和2010年的結項率均達到了100%。從項目完成時間來看,多數為3-5年,最長的達到6年之久,項目立項后第4年達到結項高峰。
綜合表7、8數據,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結項率高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率。同時,兩者又都存在項目研究周期較長,部分項目無法按時結項的問題。
(五)成果鑒定等級情況
因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沒有成果鑒定等級情況,所以本部分主要分析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的成果鑒定等級情況。
項目成果的鑒定等級能夠反映該項目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據統計,近10年,在結項的16個項目中,成果等級評為優秀的有1項,占比6.2%;成果等級評為良好的有5項,占比31.3%。其次,成果等級評為合格的有10項,占比62.5%。整體來看,評為合格的項目成果占比較重,良好以上的項目成果較少,這說明項目成果的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高。
(六)依托單位分布情況
經統計,2007—2016年10年間共有44所單位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由表9,立項數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大學,10年間共立9項;排在第二位的有5所單位,分別是內蒙古大學、新疆財經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分別立5項;排在第三位的是西南民族大學,10年間共立4項;排在第四位的有4所單位,分別立3項;排在第五位的有7所單位,分別立2項。排名前五位的18所單位,10年間立項總數為64項,占10年來項目立項數量的71%。
從所屬系統看,這18所單位都是高校,其中985高校有3所,分別是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大學,211高校有6所,分別是新疆大學、云南大學、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貴州大學、廣西大學,這些學校的社科實力都較強。同時在獲得立項的44所單位中,有3所是非高校,分別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華通訊社新聞研究所、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立1項。
經統計,2007-2016年10年間共有28所單位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項目立項。由表10,立項數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大學,10年間共立5項;排在第二位的是西南民族大學,10年間共立3項;排在第三位的有6所單位,分別立2項。排名前三位的8所單位,10年間立項總數為20項,占10年來項目立項數量的50%。從所屬系統看,這8所單位都是高校,其中985高校僅有中央民族大學1所,211高校有3所,分別是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貴州大學。
綜合分析可知,獲得項目立項的單位多數不是985、211高校,并且一些單位的立項量還高于985、211高校,在這些單位中民族類院校所占比例較大,這與民族類院校自身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優勢相關。由表9、10,近十年,新疆大學的項目立項數分別居于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首位。
三、結論與建議
統計近十年(2007-2016年)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立項情況和項目完成情況發現,相關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第一,繼續提高立項率和立項數。據統計分析,近十年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每年都有立項,立項量和立項規模漸趨平穩。在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資助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國家發展的整個戰略布局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良好的新聞與信息傳播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3]因此,要繼續提高申報項目的立項率,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研究,理清新聞傳播的發展現狀,總結其固有的特點和運行規律,進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
第二,打造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核心研究群。從近十年項目統計數據來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依托單位多是民族類院校,地區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分布較廣的西部地區。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聯合國內民族地區新聞院校設立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匯聚國內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傳播研究學者、民族地區新聞院校甚至媒體,成為國內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主干力量”。[4]由此,應凝聚具有區域優勢的西部地區和學科優勢的單位共同發揮力量,形成核心研究群,同時引領帶動其區域和單位,以保證研究的可持續和深入發展。
第三,重視項目的結項情況和項目鑒定等級,提高結項率和項目成果質量。從近十年的項目完成情況來看,項目執行度較差,多數項目研究周期較長,結項率較低,尤其是國家社科基金結項率,大大低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結項率。同時,項目完成的質量和水平也較低,國家社科基金結項項目中的多數鑒定等級為合格,獲得良好和優秀的項目較少。針對這些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項目的監管,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定期檢查項目的完成情況。申請項目的負責人要加強項目執行力度,按期結項。
注釋:
[1]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簡介[DB/OL]. 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471/219481/220875/14585141.html.2011-05-09/2017-06-13.
[2]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社科司關于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申報工作的通知[DB/OL].https://www.sinoss.net/2016/1229/75223.html,2016-12-28/2017-06-13.
[3][4]周德倉.打造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團隊 創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學派——鄭保衛教授關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問題訪談[J].新聞論壇,2015(2):17-22.
(作者: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