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忠
【摘 要】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作為電視新聞的兩大要素,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辯證關系,電視新聞追求的是聲畫合一,不能厚此薄彼,而是深層次的統一。本文通過對電視新聞中聲、畫關系的探究,闡述聲畫合一的本質和意義。
【關鍵詞】電視新聞;聲音;畫面
一、電視新聞的特點
電視作為視聽的藝術,不僅在娛樂、教育、服務類節目中彰顯其優勢,在熒屏空前繁榮,媒介競爭白熱化的今天,電視新聞的地位也日益凸顯,且一度成為電視傳媒機構打造王牌節目的不二選擇。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是它的視覺語言,包括聲音解說詞、同期聲、音響等在內的聲音,則是電視新聞的聽覺語言,畫面是“畫龍”,聲音是“點睛”。因此,電視新聞除了具備新聞節目應有的諸如真實、準確、時效等特征外,畫面感和現場感也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特征。“電視新聞報道把現場的圖像再現于觀眾面前,給人以深刻的直覺印象,對語言解說有一種旁證的作用,給人帶來不容置疑的真實感。”[1]電視新聞的聲音和畫面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兩者結合在一起,共同為表現主題服務。畫面是新聞語言的現場佐證,聲音是對畫面的補充和延伸,賦予畫面一定的思想和內涵,幫助受眾正確地理解畫面所傳達的信息,表達畫面體現的事實,替畫面說話。聲音和畫面完美的結合,才能產生合力,共同發揮作用,也才能真正體現電視新聞作為視聽藝術的魅力。
二、電視新聞聲畫的辯證關系
電視新聞是由聲音和畫面組合成聲與畫的整體,共同作用于受眾的傳播形式,聲畫是電視新聞節目有機體的基本要素,不能孤立存在,而有著內在的辯證關系。“畫面和聲音是電視新聞的兩大表現手段,他們既有各自的規律和任務,又彼此互補,相得益彰,共同揭示電視節目的內容,表達主體思想。”[2]聲音和畫面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互相依存,互相補充,在聲畫合一的境界中,達成最佳的傳播效果。
(一)互相依存
電視新聞由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構成,畫面語言是電視媒體有力的表現形式,有聲語言是電視媒體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兩者互相依存才能彰顯電視新聞的核心價值,光有聲音沒有畫面,則電視新聞無異于廣播;光有畫面沒有聲音,則失去電視新聞的本質。有了畫面,解說詞、同期聲、背景音樂、特效音樂等有聲語言才能依附;有了聲音,畫面所傳達的信息才能準確的被受眾理解,達到傳播的效果。
(二)互相補充
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不僅相互依存才能彰顯各自的價值和意義,更是互相補充,共同為電視新聞所表現的主題服務。首先,畫面語言是抽象的,沒有有聲語言的補充,無法用畫面表述新聞事件的時空概念和發展變化。“畫面無法準確表述事物的內在矛盾和抽象的理念,而配音解說具有思辨和理性思維的特點,能準確表達這些,比如時間、地域、思想等內容。”[3]因此,有聲語言是畫面語言的有效補充。其次,有聲語言雖能準確表述理性的概念和時空轉換,但不夠生動,也沒有現場感,沒有畫面的補充,會讓新聞枯燥乏味。因此,有聲語言是畫面語言的“點睛”之筆,同時,畫面會讓有聲語言更加生動形象,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兩者互相補充。
(三)聲畫合一
“電視聲音和畫面是同時存在的,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各以對方為依存條件,一旦喪失了對方就喪失了自身。沒有畫面的電視就變成了廣播,沒有聲音的電視也同樣讓我們沒辦法接受,我們都不能在無聲的世界里享受精彩的電視節目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4]聲畫合一不是簡單的畫面和聲音的疊加,而是“畫中有話”、“話在畫中”,做到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的完美結合。如果不能聲畫合一,突兀的有聲語言就會有畫蛇添足之感,原本靈動的畫面就會變得刻板凝滯。
三、聲畫合一的實質
(一)聲畫同步
聲畫同步是處理電視新聞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最常見的方法。聲畫同步,就是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共同作用,沒有主與次的區別,有的只是渾然天成,隨著電視畫面的展開,畫面中的聽覺元素自然而然的發出。聲畫合一看似簡單,但細節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整個節目的效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鏡頭轉接過程中,譬如有些民生新聞報道,需要深入老百姓家里,當鏡頭在屋里的時候有電視聲或者鍋碗瓢盆的聲響,但將鏡頭轉到屋外的時候,如果屋里的聲音還在,就會嚴重影響聲畫的整體性,影響節目的效果,此時就要對聲畫進行處理。譬如筆者編輯題為“安福:十萬‘網軍如何突圍”的新聞節目,面對一場席卷整個莆田的仿冒鞋打假風暴,讓人氣爆棚的安福小區,陷入了癱瘓。隨著采訪結束,鏡頭聚焦在吵吵嚷嚷的安福小區畫面,就有“白天接單晚上集中配送,再加上小區規劃和電商配套體系不完善,夜里的安福小區總是人聲鼎沸,擁擠不堪”的配音。接下來鏡頭轉向另外采訪對象的同時,切斷了小區周邊的嘈雜聲,讓聲畫完全同步,這就是聲畫同步細節的處理。
(二)聲畫對位
聲畫對位是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升華,聲音和畫面相悖相斥,貌似互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馳,但能升華傳播效果,從不同角度表達同一主題,揭示聲音和畫面單獨存在時都不能具備的深層寓意。就如在殺戮血腥場面的新聞報道中,播出柔和美妙的音樂,兩者形成強烈的反差,反襯讓場面更加慘烈。聲畫對位廣泛應用于電影藝術、娛樂節目領域,營造氛圍。其實,聲畫對位是聲畫合一的更高境界,是深層次的合一,在形式上的相悖和本質上的合一。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處理好聲畫對位,能深化節目的主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聲畫合一的意義
所有電視節目都是視聽的藝術,電視新聞節目也不例外。視覺元素為畫面語言,聽覺元素為有聲語言。在兩種元素孰重孰輕之間,學界曾展開過激烈的爭論,一度出現“主畫論”和“主聲論”兩種觀點。“主畫論”者認為畫面才是電視新聞的主導,而聽覺元素僅僅是配角或者補充;“主聲論”者卻認為,聽覺元素才是電視新聞的核心,即便是拿掉畫面,僅靠有聲語言也可向受眾傳遞一條完整的新聞信息。筆者認為,無論是“主畫論”者,還是“主聲論”者,其觀點皆不全面。如前文所述,聲畫同步是處理電視新聞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最常見的方法,聲畫對位是有聲語言和畫面語言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升華,只有同步或對位,才是電視新聞聲音與畫面關系處理的追求。在筆者所在莆田市廣播電視中心播出的新聞欄目里,有一檔題為“打造幸福家園,共建美麗荔城”的節目,新聞報道的主題是“新度鎮大板村推進城郊生態休閑村建設”,開篇就以大板村破舊不堪的老房子畫面展開,不僅與漂亮的新房畫面形成對比,也與城郊生態休閑村的主題形成對比。隨著畫面的展開,解說詞介紹大板村靜謐的森林公園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村里原先的老房子畫面形成明顯反差,這一聲畫對位的處理,不僅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也深化了節目的主題,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四)聲畫合一的技巧
視聽共同作用于受眾,形成直觀的視聽形象系統,是電視新聞區別于其他傳統媒體的優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電視新聞有聲有畫的情景。但在不同主題的電視新聞節目里,聲與畫的表現重點不同。譬如由筆者編輯,在莆田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全省首個茶風力提水節能灌溉項目在涵江建成投產”節目里,節目的主題是表現一個建在茶園的風力提水工程,為了形象的展現這一主題,新聞節目將側重點給了畫面,展現在受眾面前的是一幅幅位于涵江區梧塘鎮松嶺茶葉合作社的情景。從一片片整齊的茶園,到鱗次櫛比的風能提水設施,有聲語言僅僅是對項目發明人和合作社負責人寥寥數語的采訪,和簡單的對項目原理及意義的介紹,在畫面展示中真是惜墨如金,但重點突出,主題鮮明。而同樣在筆者編輯的“鄭國增:讓珍稀樹木‘香火延續”的節目里,主要講述主人公的事跡,新聞的主題是展示一個種植珍稀樹木的人物形象,節目在編輯時以人物的對話、旁白等有聲語言為側重點。節目的開篇就不惜筆墨,從解說詞到同期聲,對節目的主人公極盡渲染,一個樹癡的形象呼之欲出。“有人說他是樹癡,不舍得給自己買個包,卻舍得花幾十萬塊錢買棵樹。他現在已經成為樹癡、樹迷了,他只要看到樹眼睛就亮起來,花多少錢他都會去買。”經過大量介紹之后,才推出片名。且隨著節目的推進,與主人公相關的人物采訪也展開,包括對主人公妻子、相關村民、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的采訪,大量的有聲語言和與其同步的畫面,展現給受眾,一個改寫了福建林業綠色轉型歷史的樹癡形象,永遠刻在受眾的腦海。
結語
電視新聞因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公信力和群眾基礎,一直是黨的喉舌,引導社會輿論,傳播正能量,在一段時間內有其無法撼動的地位。但隨著媒介競爭的白熱化,受眾選擇的多元化,提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增加電視新聞的可視性,是電視新聞從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電視新聞在傳統媒介生態環境中,保持著很長的生命力,其很大的原因就是電視新聞是視聽的藝術,視覺與聽覺的有機結合,給受眾真實、生動、形象、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吸引受眾的眼球。聲畫合一才能展示電視新聞的魅力,好的電視新聞片是聲音和畫面的完美統一。聲音與畫面的搭配,在電視新聞中實現了傳達思想,深化主題,反映現實等功能。聲音是畫面中缺失信息的必要補充和增加,從而使受眾接收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同樣,畫面與聲音的同步,是對解說詞、同期聲等有聲元素的形象解釋和延伸,更加生動地傳遞有聲語言的信息;畫面與聲音對位,能渲染氛圍,襯托環境,給受眾感官強烈的刺激,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因此,做到聲畫合一,是電視新聞的始終追求。
注釋:
[1]李晴川.淺談電視新聞節目的剪輯流程與技巧[J].華章,2012(28).
[2]王秀,淺談電視新聞畫面與聲音的作用及關系[J].新西部,2009(20).
[3]費林敬,電視專題片中的聲畫關系[J].新聞傳播,2011(04).
[4]朱海波,電視是“主聲”還是“主畫”?[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作者單位:莆田市廣播電視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