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霞
〔摘要〕目前,一些心理團體輔導活動的開展缺乏計劃性與連續性,“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主要是心育教師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擾和問題,確定輔導目標,設計輔導內容,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組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自我意識水平,讓學生更好地接納自己,提高自信。學校可借助于“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這個特定的課程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借助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干預。
〔關鍵詞〕點課制;團體輔導課;探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9-0033-03
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了“四個結合”——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其中,“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重在體驗與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則,而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于人的活動,團體輔導課由于具有“活動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加強學校的心理團體輔導課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目前心理團體輔導課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情緒調節、情感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絕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所能奏效的[1]。各級學校希望通過開展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對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達成影響,但很多活動的開展都缺乏計劃性與連續性,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不同階段心理培養的需求與應該達到的任務目標,導致心理團體輔導課或心理健康教育課沒能充分發揮其效果。
“心理團體輔導課沒有我喜歡的內容,我不想參加?!?/p>
“主題里面的案例離我們太遠了,引不起我們深刻反思?!?/p>
“我按照老師的要求參加了活動,但是我的心沒有進入團體,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寂寞?!?/p>
有些學生對心理團體輔導產生抗拒的心理,是因為他們對內容沒有興趣,對設置的活動沒有產生共鳴,對心理團體輔導的形式難以接納。輔導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學生不但不合作,還產生了消極抵觸情緒。
二、“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的含義
所謂的“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尋找能夠與他們心靈形成共鳴的方法,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方案,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心理能力,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發揮潛能,促進人格的完善的一種輔導方式(見圖1)。
三、“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的應用
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n Rogers)是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他強調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能夠適應變化、知道如何學習的“自由”人。他的學習觀認為:人的學習以自主學習的潛能的發揮為基礎,以學會自由和自我實現為目的,以自主選擇的自認為有意義的知識經驗為內容[2]。
“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充分體現了卡爾·羅杰斯的教育理論核心,它通過學生點課(班主任點課)、確認點課、執行點課的方式進行操作。
學生點課(班主任點課):是指學生或者班主任根據班級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的階段性狀況,適時地向心育教師提出心理團體輔導的主題要求,也可以通過瀏覽校園網站“點課”課程(包括自我意識、學習適應、人際交往、情緒情感、生涯發展、其他)進行主題的挑選并提交點課。系統提供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即在點課提交至心育教師還未對點課進行確認操作這段時間內,允許學生或者班主任自行修改、取消自己的點課等點課管理相關操作(見圖2)。
確認點課:學生或者班主任點課提交到校園網后,心育教師對點課的數據信息進行確認,確認的方式是通過電話聯系學生或者班主任。確認的內容主要包括填寫的內容是否真實有效,無效的點課心育教師可以直接取消。
執行點課:包括制定點課方案和點課落地。根據“點課”要求,心育教師及時了解該班學生的情況,制定干預與疏導訓練方案,方案內容包括“點課”班級、“點課”時間及主題,設計提綱、施教時間及地點等信息(見表1)。
四、“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的效果
第一,對學校而言,“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專業指導。
心理咨詢室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機構,是學校學生工作的一個教育機構。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校借助于“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活動這個特定的活動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借助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干預,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預防性功能的操作過程實施做出輔助性的重要貢獻。在實施各種輔導目標時,無論是認知的轉化、情感的升華,還是情緒的調控、行為的訓練,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蘊蓄直至提升的漸進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啟發,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
第二,對學生個人的影響?!包c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使學生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及生涯發展等方面受到了積極影響。
“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主要是心育教師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擾和問題,確定輔導目標,設計輔導內容,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組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自我意識水平,讓學生更好地接納自己,提高自信。例如,“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對未來一片迷茫,終日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日子的心理十分嚴重……”“經過努力卻仍然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學習自信及學習的動力,進入中職后最初的夢想已漸行漸遠……”在執行點課制時,根據學生目標缺失的困惑制定輔導主題,設計了“我的目標我的夢”輔導課程,通過暖身活動“向前走”引出主題;“心靈故事”中,通過主人公的迷茫,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狀態,挖掘自身資源,明白決定我們一生的,有時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探索航標”環節運用體驗活動等,幫助學生清晰自己的狀態,挖掘自身的資源,樹立學習自信心;“擬定航線”環節運用“遇到兩年后的自己”,讓學生明確目標,體驗到希望帶給自己的力量,獲得學習動力?!澳繕饲靶小保寣W生在游戲中體會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爭取、擔當和堅持。這種針對性的輔導課程可以為中職生在校期間了解職業、準備職業、完成學業以及畢業后選擇職業奠定基礎。
第三,對教師個人的影響。“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使教師從“經驗型”走向“研究型”,從“辛苦型”走向“創造型”,重新認識自己的作用和地位。
先哲蘇格拉底曾言:“生命如不訴諸批評的省察,這種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盵3]思則得,不思則不得。在“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中,教師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中進行反思,對教育行為方式進行提煉,對教育教學藝術進行凝練,對“點課”的內容進行革新,從備教材、備教法上升到備學生的新層次,也由被動教上升到學生主動學的新境界。漸漸地,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找問題,教研中談問題,實踐中破問題,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展示教研成果,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五、結論
我國明朝中期的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說:“老師教育人就好像醫生用藥,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和病情去開處方,藥味須時時加減,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執一方,其結果就‘鮮不殺人矣”。王守仁的話深刻地揭示了教學要因人、因時、因情況不同而異的道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去成長?!包c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因人而異”的理念,在課程設置、行為訓練、潛能開發等方面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學生也有了努力的動力和方向。通過“點課制”心理團體輔導課,可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班級內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風;激發學生自我教育;使教師高度重視、關注班級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的階段狀況,以便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發展性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林崇德. 積極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1(1):4-7.
[2]俞國良,羅曉路·羅杰斯: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與教育[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 (22):52-54.
[3]盧風. 論“蘇格拉底式智慧”[J].自然辯證法研究 , 2003 , 19 (1):1-5.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東莞,523909)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