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軍
【摘要】武漢方言和其周邊的方言在發音上很不一樣,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島”現象。其發音中/r/一般為/l/所代替。為弄清該發音特點是否會對英語學習造成負遷移,進行了田野調查,對結果進行分析顯示,武漢方言中的這一發音現象不會對英語學習產生負遷移,其原因可能是武漢發達的經濟、教育在語言關鍵期結束前就讓外語習得者克服了這一弱點。
【關鍵詞】武漢方言 l/r 正負遷移
一、引言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承接南北,連貫東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武漢從古至今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抑或文化上都受南北、東西的影響,武漢人使用的語言自然也不例外。漢語有八大方言區,這些方言包括“官話”和其他方言,武漢方言屬于西南官話中的“武漢-天門片”,即“武天片”。
二、語言學習中的遷移理論
遷移是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Bruner把遷移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即非具體遷移。另一種遷移叫做“訓練的遷移”,即技能的遷移,主要表現在技能的訓練方面。人們在學習新的事物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利用頭腦中已有的圖式編碼中進行比對,進而完成習得,這種比對如果能促進習得的完成,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則稱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母語的習得是我們的本能,我們尚是孩童時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母語,所以當我們在一定年紀開始學習外語時,我們會下意識地使用母語圖式和編碼,即把母語的模式用在習得外語中。這種遷移使用有時會促進我們的學習,形成正遷移;有時則相反,形成負遷移。
三、武漢方言中/l/r/聲母對英語發音的遷移研究
1.武漢方言概述。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商業發達,交通便利,歷來是人口集散地,各種文化長期在此交匯,形成了特有的武漢方言。武漢方言與周邊地區的方言在詞匯、語法,特別是語音語調上差異巨大,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島”。武漢方言共有(包括零聲母在內)20個聲母,53個韻母,5個聲調,沒有卷舌音。此外,武漢方言和其他許多南方方言一樣都有個特征,即/l/n/不分,/n/靠近/l/。今天我們著重要論述的是武漢方言中一個特殊的現象,即在很多情況下/r/音會發成/l/,如熱水(re shui)要發成(le sui)。
2.武漢方言中/l/r/聲母對英語發音調查研究。武漢方言中/r/很多情況下被發成/l/是否會對英語學習造成影響,形成負遷移呢?為了搞清這一問題,我們采取田野調查的方法進行了研究。
(1)田野調查研究。在調查之前,我們形成了調查方案,決定采取隨機抽樣的辦法,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進行調查,被試一定要是武漢土生土長,并且母語是武漢方言的學生。調查方式是直接到這些學校門口隨機抽數量相同、年級相同的男女生讀下列句子,并進行錄音(設計問卷時,下列大寫單詞并未大寫,此處為行文方便采取大寫):
1) In one LENGEND,the LEMON verbena wa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justice. Do you think it is RIGHT?
2) The sun RISES,illuminating the surface of the RIVER. I take the LIBERTY of reading the files while LILY is busy feeding her pet.
3) The LOCATION of the village as shown in the map was originally a LOW area down the mountain besides the RIVER.
4) Tom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his last movie,and then he RETIRED.
5) LEAVE RIGHT away,or youll be LATE.將以上錄音轉寫成書面語料后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這些以武漢方言為母語者皆沒有出現如預期中的負遷移,即在習得英語語音時,將/r/發成/l/的情況并沒有出現,幾乎所有的被試都能準確讀出/r/音,而在其方言中,他們仍將/r/讀成/l/音。
(2)原因分析。一般來說,母語的缺陷都有可能給外語習得造成負遷移,但武漢方言中這一顯著的發音特點卻沒有給外語習得造成任何影響,原因何在?
第一個,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其教育水平足以克服這一可能存在的負遷移。武漢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扼守長江漢江交匯處。漢口方言是“武漢腔”的代表,而漢口曾經作為通商口岸,商業異常繁榮,與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和廣東佛山鎮并稱“四大名鎮”。改革開放后,武漢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經濟開始騰飛,其教育產業,享譽全國。從小在如此優良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孩子們在語言關鍵期結束之前早就克服了母語方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不知不覺中規避了母語方言的負遷移。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武漢方言雖為一個“方言島”,但與其周邊的方言一樣,屬于西南官話,而西南官話的/r/音一般不會發錯,不會對外語習得產生不良影響。武漢作為中心城市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整個城市必然分布著許多湖北省內及其周邊縣市的人口,這些人在武漢市內相互影響,/r/就僅僅保留在了母語方言中,在學校學習時,學生自然就不會出現母語負遷移了。
四、小結
武漢方言發音有別于周圍方言,形成了獨特的“漢腔漢調”,其發音中/r/一般被發成/l/的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在外語教學中,發音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何利用正遷移,避免負遷移是教育工作者關注點之一,從上文的調查分析中可知,武漢方言的這一獨特的發音習慣并不會造成負遷移。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很多,經濟原因、地域原因,甚至普通話的普及也部分程度地規避了這一負遷移。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武漢方言在英語學習中的正負遷移現象研究”(項目編號:15Q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