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李靖
7月6日,支付寶宣布,將在今年的8月第一周(8月1-8日),攜手各個城市及無現金聯盟,共同打造全球首個“無現金城市周”。屆時,全國將一起進入“無現金”時間,各城市將會用多種方式,來鼓勵用戶參與無現金城市建設。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在某種程度上,隨著移動支付的全速沖刺,中國已經一只腳踏上“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阿里打造“無現金城市周”
7月6日,在距離無現金社會建成還有1698天時,支付寶在官方微博宣布,將在今年的8月第一周(8月1-8日),攜手各個城市及無現金聯盟,共同打造全球首個“無現金城市周”。屆時,全國將一起進入“無現金”時間,各城市將會用多種方式,來鼓勵用戶參與無現金城市建設。
雖然支付寶方面并未公布具體的鼓勵方式,但據其透露,鼓勵力度將是“空前”的,目前無現金聯盟商家已經率先加入,其他商家還會陸續加入。這也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一場無現金活動。
今年2月28日,支付寶曾表示希望用5年時間推動中國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雖然當時有人提出質疑,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起碼要一兩百年,但實際上,全國各城市響應的熱情和推進速度,卻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
就在剛剛過去的那一周時間里,連續有天津、福州、貴陽三個城市相繼宣布加入支付寶的“無現金城市計劃”,加上此前的杭州和武漢,全國已經有五個城市開建“無現金城市”,可以預見,這個數字還將繼續快速增長。多地政府的加入,讓無現金城市建設進一步提速,以福州為例,當地政府就提出到年底時全市90%的線下門店都支持移動支付。
在這一計劃的推動下,普通市民對無現金的感受也越來越明顯,有貴陽市民在最近體驗了為期13天的“無現金挑戰”,結果全程只花費2元5角。而一項來自微博的投票調查顯示,超過70%的網友認為,現金已經不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為其使用現金的頻率需要按月甚至年計算,甚至有11%的人認為現在自己已經進入了無現金社會。
作為“無現金城市計劃”的一部分,首屆無現金城市周的消息宣布后,有網友打趣說,那些還只能接收現金的地方得抓緊了,否則那一周,大家都不用現金了,這些地方怕是要沒生意了。支付寶表示,無現金城市周,會讓大家提前感受一下進入無現金城市后的體驗,按照其規劃,商業消費、交通出行、公共服務這三大領域90%的場景都能使用移動支付,會是一個城市邁入“無現金城市”的重要參考指標。
移動支付的中國現實
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為什么風生水起?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天時,是全球向“無現金”邁進的大趨勢。人和,是作為基礎設施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中國快速普及。最重要的當屬“地利”。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發放了267張支付牌照。2010年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經過7年發展,中國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全球的領跑者。
不久前,美國學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專欄文章里寫道,他6月初在中國進行的考察給他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中國向無現金社會的轉型之快,反映在億萬人民都在用手機支付購買的東西上,攜帶現金的人越來越少。以至于報紙上出現了這樣的新聞:大城市的乞丐已開始用二維碼乞討。
托馬斯·弗里德曼說的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前不久,在王府池子旅游點附近,一名乞討人員拿著一個筐子,里面放的不是零錢,而是一張付款二維碼。
今年4月18日,無現金聯盟就在杭州宣布成立,首批共有15個成員,杭州也成為了第一個進入“無現金社會”的城市,成為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樣本。
說到杭州這個“無現金城市”,今年3月底發生了這樣一則真實新聞,有兩名男子從外地到杭州搶劫了三家便利店,但由于消費者多采用無現金支付,便利店里現金很少,兩名男子一共才搶到兩千余元,其中一人是從云南坐飛機到杭州的,算上路費和工具費,他竟然還“虧本”了。
如果說這個新聞太像一個頗具喜感的段子,那么在G20峰會的時候,一個名為阿福的外國人的經歷,就有點行為藝術的味道了。這位仁兄以生存挑戰的方式,只帶一本護照和一部手機,從上海坐高鐵來到杭州體驗了無現金的一天。從買地鐵票、坐公交車、喝茶,到逛花鳥市場、吃飯、逛西湖,無論多瑣碎的消費場景,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
高盛集團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不久的將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將進入無現金社會。丹麥已經宣布從今年的1月1日起,中央銀行關閉所有的印鈔部門,今后不再印刷現金,超市、餐廳和小商鋪也不再接受現金,整個社會進入無現金時代。
一部手機在手,所有支付無憂,這當然挺方便的,也很環保。據說每一次現金收付平均需要26秒,每一張紙幣平均帶有18萬個細菌,每生產15000張紙幣要砍掉一棵20年的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無現金社會樂見其成。13歲小女孩偷偷用媽媽手機給網絡主播打賞25萬元、接二連三的掃碼詐騙陷阱、勒索病毒肆虐等等支付安全漏洞現象就不說了,電子貨幣每一筆交易都能被追蹤,引發侵犯個人隱私的憂慮也不談了,單說“技術壁壘”帶來的不公平現象,比如說一些老人、低收入群體、小商販之類的人,或者不掌握移動支付的技巧,或者壓根就沒有移動支付賬號,豈不是要被無現金時代所“拋棄”?這恐怕就是無現金社會的隱憂之一了。
第三方支付的海外版圖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達58萬億元,同比增長85.6%,按照市場份額算,支付寶以52.3%居首,騰訊財付通以33.7%位列第二, 兩家支付巨頭共占86%份額,組成第一梯隊。8家支付企業:拉卡拉、易寶、聯動優勢、連連支付、平安付、百度錢包、京東支付和快錢,瓜分剩下13%,組成第二梯隊。其他的257張支付牌照企業的交易額僅占1.4%。
爆發式增長的背后,隱藏著大型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海外市場的目光。無論阿里巴巴、騰訊還是百度,海外支付的競爭版圖都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阿里巴巴從2014年7月開始就已經在海外支付市場有了“大動作”,當時的支付寶與環球藍聯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推出支付寶海外退稅服務。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支付寶退稅服務覆蓋到了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此舉為支付寶進入當地市場打下了一定基礎。此后,支付寶推出“海外交通卡”服務,投資并收購印度版“淘寶”Paytm、投資了美國移動電商Boxed等,一系列動作布局境外發展。去年,支付寶已在俄羅斯、歐洲等地發布了支付寶應用。
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比較看重印度、東亞和澳洲市場,并且始終在圍繞交易核心構筑商業生態圈。最重要的是,在海外支付擴張布局中,阿里的策略是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投資并購電子商務、金融、O2O等相關企業為支付業務的進入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則通過支付寶與當地電商、金融及相關服務進行合作,為改變當地用戶習慣進行開路。
社交起家的騰訊相較電商起家的阿里,在第三方支付市場天生就處于劣勢地位。但其海外支付市場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騰訊向俄羅斯DST集團注資3億美元,并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而DST集團則是印度電商平臺Flipkart和打車應用Ola的投資方。此后,騰訊的海外投資基本都保持在社交和游戲行業,并未在電商、O2O領域進行過多布局。
自2015年底,微信支付直接宣布向境外商家開放跨境支付功能,即微信用戶跨境購物無需再兌換外幣,只要結賬時讓收銀員掃描微信錢包中的二維碼,輸入密碼即可實現人民幣支付,而系統將自動用外幣與境外商家結算。如今已經在臺灣、香港、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迅速覆蓋并普及。
從布局策略來看,騰訊對于針對商家的海外電商收單業務并未做過多努力,而在布局微信跨境支付業務雖然堅持開放戰略,在個人跨境支出方面做出了直接開放。但至今為止只做出了基礎的解決方案,這一點和近年來騰訊在國內的投資并購布局策略保持了一致——通過偏財務投資的方式給予合作企業較大的自主權和發揮空間,將龐大的服務市場留給更了解當地市場的合作伙伴。
由于企業基因的差異,百度在第三方支付市場同樣處于劣勢地位。但百度存在技術優勢。以百度地圖為例,目前已推出可以應用在十幾個國家的搜索導航地圖,通過地圖來連接如加油、吃飯、住宿等各種消費,意味著百度的劍鋒指向的是外國的旅游和O2O方面的高頻支付場景,這些市場對于第三方支付來說具有極大想象空間。
相比騰訊從電商領域著手,百度則是從相對更熟悉的O2O領域入手,無論是收購海外O2O企業,還是在這一領域針對個人支付業務做出服務拓展。就目前來看,百度的布局重心仍然放在通過技術作出的沉淀。
而相比在國內的呼風喚雨,BAT在進入海外市場后,即使完成了對自身短板的補充,也還要面臨著早已領先出發的Apple Pay、Paypal等海外同業的競爭,短時間內難以決出雌雄。可以說,BAT的海外支付布局還有很長且艱辛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