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然債務是一類特殊的債務,不同的法律規定的產生原因使得其構成要件有所不同,然各種原因造成的自然債務均欠缺債權效力中的執行力。而正是欠缺這一效力,使自然債務能否抵銷成為相當困擾人的問題,特別是罹于訴訟時效的債務。有人持肯定說,也有人持否定說,各有其利弊。本文權衡利弊后傾向于采一種折中說:抵銷適格說。在破產清算程序中,因破產之目的,自然債務抵銷問題所應采納的原則為管理分配費用最少原則,采用該原則能盡最大可能提高債權人的受償比例,與破產的性質與目的契合。
關鍵詞 自然債務 抵銷 破產清算
作者簡介:駱浩航,鄭州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18
2013年1月1日,甲因沒錢為生病的兒子醫治,向摯友借款一萬元,在甲的連聲道謝下,乙表示一年后歸還本金即可。到了2014年1月1日,乙至甲的住所,然見甲于其子床前抱頭痛哭,乙只得轉身離開。2017年1月1日,乙因賭博欠丙一百萬元,丙主張先抵銷其先前向甲借的十萬元,要求乙再支付九十萬元。乙支付丙九十萬元后貧困潦倒,而甲中了彩票春風得意。乙向甲主張歸還四年前出借于其的一萬元錢,甲卻以二年之訴訟時效已過為由,拒絕支付。乙念起甲忘恩負義的模樣,心生怒火,一把奪過甲所佩戴的價值一萬元的手表,猛摔于地,狠跺幾腳,只其完全粉碎后,乙對甲說:我們之間的債務兩清了。
一、自然債務的類型
(一)法定自然債務
法定的自然債務是由法律的規定排除了強制執行力的債務,即債權人因某些情形的發生滿足了法律的規定而失去了請求法院強制執行的債權效力。而根據這種排除強制執行力的效果是否需要債務人的意思的介入,可以將其分為無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和有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①。
1. 無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
實體法在某些方面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公民生活的安定,或出于保護債務人、保證債務人未來可能的人生發展,對某些債務的債權在保留其他效力的前提下剔除了強制執行力的效力。這些債權債務關系一經形成,其債權就是不完整或稱不完全的,而非因當事人的意思和行為才使其不完全。如民間借貸中超過銀行同期四倍利率以上的利息債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②,也就是俗稱的“高利貸”;又如繼承人繼承的超出被繼承人遺產價值范圍以外的債務(《繼承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在這兩種情形中,繁重的債務很可能對債務人未來的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可能會助長社會上放高利貸的不良風氣,故將其債權之強制執行力予以剔除,有其合理性。然無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并不限于以上兩例。
2. 有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
于這種情況所生之自然債務中,債務人的意思表示或行為對自然債務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情形所指的自然債務主要是罹于訴訟時效的債務。關于訴訟時效經過的債務的立法例是在不斷發展的:(1)經過了訴訟時效的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法院不予受理。即債權人喪失訴權,但是若認為債權的請求力包括向法院請求,則這種立法例也使債權的請求力出現瑕疵。(2)經過了訴訟時效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也應當受理,然其不得勝訴,即喪失勝訴權。(3)債權人得提起訴訟,也得勝訴,然債務人依訴訟時效已過得以一抗辯權對抗之。若債務人行使此抗辯權,則該債務淪為自然債務。抗辯權屬于債務人的一項權利,應由其自身決定是行使或是放棄,“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③。最高院這一規定,使罹于訴訟時效的債務是否會從一個完全債務淪為自然債務,完全取決于債務人的意思,體現出私法自治的原則。
(二)意定自然債務
意定自然債務,亦可稱為約定的自然債務,是指債權債務人以雙方的意思合意將其債的關系約定為自然之債。這就涉及債的關系的當事人自行剔除強制執行力的行為是否有效,在德國民法學說中,這種自行剔除的約定因違反善良風俗而無效。本文認為,債權人放棄自己的請求法院強制執行的權利或權能,是符合私法自治精神的,是公民對自己合法權利的自由處分,故應認為約定的自然債務也可以成為自然債務的類型之一。
(三)不宜納入自然債務的情形
自然債務,或是由法律之規定而產生,或是由主體之意思介入而轉換而來,都以一個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為基礎。故無債權債務關系存在時,自然債務也是無法存在的。
1. 道德義務
道德義務是不受法律調整而完全由社會輿論和義務人自覺履行的義務。道德義務的產生有些事出于輿論道德的要求,更多的是基于情誼行為中的承諾。不論出于何種原因,道德義務的承擔者均無受法律約束或為自己創設一個法律約束的意思,不受法律的調整,也就不構成債權債務關系,自然之債自無構成可能,不在話下。
2. 為法律所禁止之行為所創設的“債務”
法律對于一些對社會秩序、善良風俗影響較大的幾類行為所實際創設的債的關系予以否認,使其不成為有效的債權債務關系。在我國民法教學中,有將賭債列入自然債務之范疇者,其不過看中了賭債清償后債權人得受領且保有其給付的法律效果于自然債務的清償規則相似,而忽視了賭債與自然債務最本質的區別。臺灣地區法學家王澤鑒先生在其所著書中提到賭博系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的法律行為④,無效之法律行為不產生債之關系,也就缺少了自然債務形成的前提,故賭債非債,更非自然之債。至于賭債之受領人得以受領并保有賭債人之給付而賭債人不得依不當得利請求受領人返還賭債之原因,乃因不法原因而為之給付,不得依不當得利請求其返還⑤。可見,賭債的保持力并不是因普通債權效力中的受領保持力而享有。
由上可知,形成自然債務的前提是存在一個有效的債權債務關系,再由該債的關系因上述的特定原因而轉變為自然債務或自其創設時即成為自然債務。盡管自然債務的形成類型不止一種,但其效力卻有著相似性。
二、自然債務的效力
自然債務也稱自然之債或不完全債權,包括債權債務兩項內容,惟尊重我國民法學界之既有用語習慣,將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成為自然債務。自然債務的概念是相對于普通債權或完全債權而言的,因其較普通債權欠缺某種效力,而與普通債權區別開來。
通說認為,完全債權一般兼具請求力、強制執行力、受領保持力和處分權能。自然債權相較于完全債權,僅欠缺了強制執行力,而其他效力則不受影響。也就是說,自然債權人除不能請求法院強制執行以外,可以于訴訟外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可以將債權按一般規定轉讓于第三人,也可以在債務人自覺地履行后保有其給付而不受債務人依不當得利要求返還的主張的約束。四種效力中,最引人注意和需要著重說明的自然是強制執行力,這種效力應當理解為國家公權力對個人權利之實現或利益的保全的救濟。自然債務雖欠缺強制執行力,然債權人得訴訟外請求若引起債務人自覺履行債務的,或承諾其將會履行的,則自然債務的法律效果與普通債務無差異。
需要說明的是,王澤鑒先生認為債權的效力在上述四種以外還具有私力實現力⑥。學理上認為,公民個人將使用暴力、強制的權利讓渡給了國家,成為國家的權力,由國家來實施暴力與強制、只有在滿足相當苛刻的條件時,才容許公民個人采取暴力的手段實現其權利以彌補國家公權力救濟之不及時或力所不能及。可以看出,自力救濟是在國家公權力救濟存在并且得適用而不能及時得到時才得以發生,而自然債權不受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所以公民亦不得實施自力救濟以實現其自然債權。
三、債之抵銷
抵銷是債務非因清償而消滅的情形之一,分為法定抵銷和合意抵銷。合意抵銷是指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相同的,若經雙方協商一致可以抵銷,此種抵銷非本文所研究范圍。法定抵銷,指兩債務人互負債務,均屆清償期,且為同種類給付時,當事人雙方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向對方為抵銷之意思表示,抵銷權是一種形成權。
可見,法定抵銷的要件較為嚴格。首先,兩個債務不得基于同一個法律關系產生。其次,要求均屆清償期,這一要件所體現的是對雙方利益的保護。民法中的期限,有時實際上是一種期限利益,以金錢為例,在一定的期限內得收獲一定的孳息。雙方的債務只有均屆清償期,才不會出現提前清償的情況,才不會損害未屆清償期一方當事人的期限利益。再次,同種類的給付其實不僅要求相同種類,還要求同一質量或品質。如B等的煤礦不得與A等的煤礦發生法定抵銷,但是A等煤礦的債權主動與B等煤礦的債權相抵消,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也應經過對方同意,則又演化為合意抵銷。
法定抵銷制度的目的和功能大致有二:第一,便利功能,即雙方不再需要將同一品質的給付標的來回給付,只通過觀念上的合意使其債權實現,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第二,維護公平功能。這一功能在破產程序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破產債務人資金流斷裂,無法清償債權人債權,而抵銷正好使債權人之債權得到實現,避免了只有一方當事人能足額清償的不公平。而在抵銷制度本身,其嚴格的要件也在維持著兩方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與正義。
一般來說,行使法定抵銷權的一方所享有的債權被稱為主動債權,而受到抵銷通知的當事人的債權則相對地被稱為被動債權。
四、自然債務的抵銷問題
自然債務可否適用法定抵銷的規定,一直以來存在著若干學說觀點。有支持者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債務的抵銷可以使社會關系簡單化,而抵銷使債務歸于消滅的功能又與債的產生即是為了消滅的性質相符,所以自然債務宜認為可以抵銷。對此,讓人與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消滅,時大家變得和氣自然是立法者的愿望,然若社會的和諧需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則不得不對這一制度重新思索。本文認為,并非所有的自然債務均存在得否作為主動債權的問題。無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其針鋒相對的利益是債權人個人利益(且這種利益對債權人來說一般不算什么)與債務人利益和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則債權人的利益不得不向另一方更大的利益低頭。至于約定的自然債務,其不可主動抵銷性在當事人創設債務時放棄執行力時就已經注定。所以,本文討論的抵銷問題僅涉及有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即罹于訴訟時效的債權。
(一)當主動債權是非自然債權時,不論被動債權是自然債權還是完全債權均可以抵銷(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一個非自然債權人向與其互負債務之自然債權人主動主張債之抵銷時,自然債權人一定是非常樂意的,這是因為這種情形中的債之抵銷不會對其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反而還使其自然債權恢復到完全債權行使的效果。從非自然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其主張抵銷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向相對人為給付的行為,可以認為其拋棄了自己的債權中優于對方債權的強制執行力或時效利益。這是一種拿自己更為優質的債權與對方較為劣質的債權相抵銷而放棄自己民事利益的行為。相似的,王澤鑒先生于其所著《民法物權》所提到的質權關系中,“對出質人取得(對質權人)債權者,不得以該債權與為質權標的物之債權主張抵銷”⑦,言外之意乃附有質權擔保的債權可以主動抵銷劣質的無擔保的債權。蓋對自身權利和利益的處分,是公民私法自治的權利,也恰好契合了自然債務制度的立法價值,應當認為這種涉及自然債務的抵銷合于法理,也合民意。
(二)當主動債權是自然債權而被動債權是完全債權時,關于自然債務可否抵銷的爭論多數是關于這個問題
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學說:
1.否定說
持否定說觀點的學者主要看重了債務抵銷之后對完全債權人的法定利益或時效利益造成損害。因為法定抵銷權的形成權性質,行使時不以相對人的意思為法律關系變動的要件,若允許自然債權作為主動債權去抵銷完全債權,則無異于將自然債務“強制執行”了。蓋凡得主動抵銷之債權必須是有執行力的債權。但是,自然債務的債權人得利益就真的沒有保護的價值了嗎,在無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中,因涉及社會的穩定和個人人格的正常發展,其債權人得財產利益似乎可以認為出于次要的地位被放在一邊。但是,在有主體意思參與的法定責任限制形成的自然債務即罹于訴訟時效且遭債務人援引抗辯權而淪為自然債務中,債權人的利益是否就因為未及時行使債權請求權而不被保護呢?有的債權人是出于善意而不及時行使其債權,正如開篇例題中的乙,不忍心見到摯友同時為兒子的病情和錢發愁。這樣出于善意而未及時行使債權請求權的債權人應當認為其債權是有保護的必要的。然而,這種愿望是美好的,但主觀狀況是難以判斷的。
2.肯定說
為保護自然債權人的利益,有學者提出肯定說。肯定說認為,自然債務相較于完全債務,不過缺失了執行力,其他債權的效力于完全債權相同,仍然是一個有效的債權債務關系,只不過對債務人一方的法律拘束力減弱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中國政法大學劉家安教授認為,主張抵銷額行為,不是利用國家公權力的強制力亦非公民自力地侵入他人的權利領域,而是十分和平地解決兩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故自然債務的抵銷并不會涉及執行力的強制適用,是完全可以的。然劉教授同時也指出,若采肯定說,則可能導致道德風險的發生。何謂道德風險,即自然債權人見向債務人行使權利無望,便惡意地創設一個對自然債務人的新債務并主張抵銷。如開篇例題中乙對甲的財產、人身造成損害。
3.折中說,又稱抵銷適格說
這是德國、臺灣的立法對主要是罹于訴訟時效而淪為自然債務的問題,通過細致的立法技術予以精巧地解決所依據的學說。臺灣地區“民法典”第337條規定,“債之請求權雖經時效而消滅,如在時效未完成前,其債務已適于抵銷者,亦得為抵銷”⑧。抵銷適格說認為,在一項自然債務還未因抗辯權的援用而淪為自然債務之前,已經有一段滿足了法定抵銷要件而可以主動抵銷的時間,但是債權人因故未行使債權,則這種自然債權在經過訴訟時效后仍可以作為主動債權去抵銷一個品質優于其的債權。抵銷適格說相較于否定說,突破了訴訟時效的限制,更有利于對自然債務債權人利益的保障。而相較于肯定說,有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道德風險的發生,保障自然債務中債務人一方的生命財產安全,也使民風淳樸,民心向善。可見,抵銷適格說于解決罹于訴訟時效之自然債務的抵銷問題上,比片面的否定說或肯定說更先進。可謂是小心衡量兩方當事人的利益,將其盡可能平衡,頗有商法規范的特色。
(三)當主動債權與被動債權均為自然債權時
此種情況下,兩當事人都不得請求法院執行對方的債務,只能干瞪眼。比起兩人之間法律關系因存在自然債務而繁雜,不如爽快地將債務一筆勾銷,也利于兩人和睦的交往。對自然債務作得抵銷同為自然債務的安排,于情更易讓人接受,于法理也具有其合理性。
五、破產清算程序中的自然債務抵銷問題
在破產程序中,債務抵銷的條件較平常更為寬松,不再要求債務須為同種類,也不再要求債務必須同為已屆清償期。蓋破產法所重點保護的對象乃全體債務人之利益,而債務人的股東們的利益已有法人制度這一層“面紗”予以保護。破產法又同時保護每一個債權人作為個體區別于債權人整體的利益,這時,就出現了自然債務在破產案件中的抵銷是否會因滿足一人之利而損害全體債權人利益的問題。
(一)當債權人之債權為完全債權而債務人之債權為自然債權時
若允許債務人行使法定抵銷,則此時的利害關系是犧牲一個債權人之債權,換取整體債權人之受償比例的提高。債權人之整體肯定贊同,則管理人行使抵銷權的行為會被債權人會議或者債委會所允許。這時,很難說全體債權人的利益一定比單個債權人得權利要重要,也不能片面地說不能以個人的權利為代價來成全整體。本文認為,該問題的取舍,應從管理和分配費用較少這一原則入手。因為破產管理人的職責之一就是妥善管理債務人財產,而為管理而指出的費用將成為共益債務而優先清償。若債務人的管理人得為主張抵銷的通知,便在管理和拍賣時少分配一份受償額,管理財產及送達財產的費用就會減少。因此,本文認為債務人的自然債務得作為主動債權主張抵銷。
(二)當債權人之債權為自然債權而債務人之債權為完全債權時
債權人得抵銷主張同上述情況一樣會損害全體債權人得利益。依費用最少原則,宜作允許單個債權人行使其抵銷權之認定。
以上觀點不同于通常民法關于抵銷之規則的原因,蓋破產清算程序之特殊性及其追求債權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采取管理費用最少的處理原則,正好符合破產清算的目的,也在單個與整體利益之間尋得了平衡。
六、結語與其他問題
開篇例題中,一借給甲一萬元錢時表示僅歸還本金即可,放棄了對利息的請求,而甲面對乙的好意,不但不感激甚至不還錢,勢必會受到道德輿論和他良知的譴責,而這種譴責也是唯一驅使自然債務的債務人自覺主動地履行債務的主要動力。而丙主張以賭債抵銷完全債權的行為是無請求權基礎的,但乙給付賭債的行為也導致其失去了對賭債的所有權(因不發原因所為給付不得請求返還)。乙向甲主張債權而被拒絕的事實,使乙對甲的債權徹底淪為了自然債務。乙對甲實施的暴力行為,正是因乙誤以為自然債務得抵銷完全債務而引發的道德風險。其實際的法律效果并非發生抵銷,而是使乙對甲負有一個新的債務。
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權,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可見我國合同法并沒有對自然債務或罹于訴訟時效的債務的抵銷鑿除較為細致的規定,希望立法者能夠借鑒德國、我國臺灣地區先進的立法技術或一舉超越之,制定出更科學的法律供司法者順利實施。
注釋:
①施鴻鵬.自然債務的體系構成:形成、性質、效力.
②季橋龍、莫殖強.自然債務溫率問題探討——兼論和諧社會下的法律與道德.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1).86.
③2008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規定》第三條.
④王澤鑒.賭債與不法原因給付//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⑤王澤鑒.民法物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⑥王澤鑒.債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⑦王澤鑒.民法物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02.及臺灣民法典907條之一.
⑧王澤鑒.債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56.及臺灣民法典33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