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號是經營主體的特殊標志,商業標識應該將商號與商標等一起,在一致的邏輯體系中得到保護。本文以商號的界定作為商號權分析的開端,厘清了企業名稱與商號的關系,研究了商號權的性質和權利的具體組成,正因為商號所擁有的這些權利內容使其具有了相應的商業價值,并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本文希望通過建立以商業標識法為主導的法律保護體系,來切實保護商號權人的合法利益。
關鍵詞 商號 企業名稱 商號權 商業標識
作者簡介:張迪,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25
一、商號的界定
商號是經營主體特定化的標志之一。商號作為合法經營主體用以標志自己區別于其他市場主體的名稱。在現代競爭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加區別的將商號、字號、企業名稱作為完全相同的含義來理解。我們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學界關于商號也未能達成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界定。
整體說認為商號即企業名稱是企業區別于其他經營主體的名稱的整體。《德國商法典》、《日本商法典》中所專門規定的商號也均指整體。我國立法并未在此意義上使用商號一詞,《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及相關的配套法規中,一般使用企業名稱,公司名稱,企業法人等詞語來表達。吳漢東教授認為:“商號又稱廠商名稱,企業名稱,是企業進行工商經營活動時用于標示自己并區別于他人的標志” 。
部分說認為商號的概念不等于經營主體的名稱。只構成經營主體名稱的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部分學者根據《企業名稱管理規定》第七條,指出組成企業名稱的四個組成部分分別是商號、行政區劃、組織形式和經營或行業特點,組成部分中的商號就是字號,是商事主體名稱的核心,可以區別不同的商事主體。部分說還有更重要的法律理由認為在組成企業名稱的各部分中,其余三部分都是依法確定的,企業可以使用,但不享有專有權,所以不屬于商號權的保護范圍。
筆者認為,企業名稱中的核心部分與其他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與法律屬性,對于企業名稱的保護,主要是對其核心部分的保護。但企業名稱中的其他部分,同樣是重要的商事識別標識,商號的保護不應只對商號予以規定,由于在現實中損害商號權的違法行為,經常涉及到企業名稱的整體,而不是其部分內容。為整體提供法律保護具有理論上的正當性和現實的必須性,同時也符合民商法律對商業名稱進行保護的進行保護的目的和發展趨勢,有利于與國際通行稱謂相統一。綜上認為,應采用整體說,即商號就是商事主體的名稱。整體說并不妨礙容納部分說所具有的特定意義。對商號最具識別性的核心部分,應當予以特別關注。
商號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其在商業領域得到普遍運用,并在現代商業標識體系中占據相應地位的依據。對商號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商號的價值,并能為制定、修改或完善有關商號的法律規范提供目標和方向。
二、商號權的界定
商號權定義指對商號依法擁有專有權利的各類商事主體。即商事主體對商號所享有的商號的設定權,使用權和轉讓權等權利 。與商號整體說與部分說相對應,商號權也有兩種觀點,本文采用整體說觀點。
合理的認識商號權的法律屬性,對于相關權利沖突的解決和權利的救濟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其屬于性質主要有四種觀點:
財產權說的觀點是,商號權是可以被轉讓和繼承的,這是區別于人格權的一大特點,它具備財產權利的一般屬性,可以被占有、使用和獲得收益。而且很多學者傾向于從工業產權的角度來理解商號權的屬性,而工業產權當然屬于財產權的一部分。
人格權說主張,各種人格利益是商號權的客體,它依附于商號存在,不可以轉移和繼承是其專屬的權利。其實質相當于姓名權之于自然人。在民法的體系中姓名權被置于人格權的范圍,商號權自然也屬于人格權的范圍。
雙重屬性說是將上述兩種學說結合起來,它不僅是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前提,是商主體人格的具體表現之一,可以將不同的企業主體進行區分,而且語言商業信譽緊密聯系,是其無形財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從其占有、使用、轉移的過程中獲得經濟利益。
知識產權說,本學說肯定了商號權的無形財產的屬性,但認為其應歸屬于知識產權的體系中加以理解。首先,商號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各類信息是商號權的需要保護的內容,這一點與知識產權中其他權利如著作權、專利權等對于信息的保護是相同來的。商號作為信息的載體,由不同的文字符號構成了不同商事主體特有的商號,市場中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對商事主體的評價和認知等信息都存在于商號之中,形成商主體的商業信譽。其次,商號也具有智力創造性。一方面,不同的文字符號的排列組合本身就是經營主體創造性的體現,既要反應企業經營內容和特色又要方便認識、記憶和傳播,還有避免與其他商號近似產生混淆。另一方面,商號身上所承載的商譽,是社會各界對其的綜合評價,是企業產品、經營狀況、企業文化等的全方位的體現。商號所體現的這些深層次的智力創造性是不該被忽視的。綜上,商號是一個企業智力成果的體現,使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商號權內容應該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設定權、使用權、處分權。對于設定權我國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中有詳細規定:“企業名稱應當由以下部分依次組成:字號、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法律對于各部分進行嚴格限制。使用權指商事主體對商號在等級領域內的排他獨占使用權。處分權包括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商號權轉讓的權利,損害救濟的權利和放棄權。
三、商號權的法律保護
(一)立法模式的選擇
建議我國未來的商號立法制定一部統一的商業標識法將商標、商號、商業外觀等納入其中。以統領性的商業標識法為主導法,形成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補,以調整商業標識的具體行政法規為輔助,以司法解釋為依據的相互協調、內部統一的法律體系。反不正當競爭法起到兜底的保護作用,行政法規和規章提供關于商號登記管理和保護的細致規則,司法解釋為法律適用過程提供操作性更強的菜量標準。
(二)商號權的一般保護
對商號權的保護應當采取具體的侵權行為列舉和一般條款相結合的方式。列舉方式具體明確,便于操作。一般條款可以使保護更加嚴密、靈活和有效。一般商號可列舉四類侵權行為:一是冒用商號的行為,二是反向假冒行為,三是對商號構成混淆的行為,四是銷售侵犯他人商號權商品的行為。以一般性條款進行兜底保護,凡經營者以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公認的商業道德侵害商號權人利益的都構成對商號權的侵害。
(三)商號權的特殊保護
知名商標的保護是商號權法律制度的關鍵內容。目前僅有一些行政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性規范對知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進行了一些嘗試,立法層級較低,知名商號的認定,應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可以考慮以現有的馳名商標認定機構為基礎,構建統一的全國馳名商標和知名商號的認定機構,地方工商行政機關進行轄區內知名商號的認定。司法機關在審理具體案件中,也可以就商號的知名情況作出判斷,以便提供更為充分的保護。對知名商號的保護,需要突破混淆理論的局限,將反淡化理論作為知名商號保護的理論基礎,拓展其保護范圍,主要體現在其可以突破地域性、行業性的限制,并可以作為在先權利在其他商業標識領域得到承認和保護。
注釋:
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005.2-6,768-769.
參考文獻:
[1]畢文軒.論商業標識的構造與規制——兼評《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5條第2款.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2]王海敏.試論商標權與商號權的沖突及其法律解決之路徑.法制與社會.2014(1).
[3]孔祥俊.論我國商標司法的八個關系——紀念《商標法》頒布30周年.知識產權.2012(7).
[4]寧立志、徐升權.我國商業標識權保護立法的現狀與完善.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2(5).
[5]徐升權.商業標識權論.武漢大學.2012.
[6]劉維.我國商標侵權的法律構造研究——以混淆可能性為中心.研究生法學.2010(5).
[7]王蓮峰.我國《商標法》名稱的修改與選擇.政治與法律.2010(1).
[8]王蓮峰.我國商業標識立法體系的模式選擇——基于我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的思考.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5).
[9]宋海偉、王海峰.我國現代商號制度的完善.法治論壇.2007(1).
[10]陳浩.商業標識統一立法初探.四川大學.2004.
[11]陶鑫良.商業域名、商業域號的知識產權保護.中華商標.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