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刑人員因對社會、國家或他人造成過法律禁止的傷害,受報應刑論影響,被認為罪大惡極,必須懲罰。這種帶有濃厚感情因素的集體無意識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導致我國服刑人員的人權保障問題長期被忽視。刑罰的直接目的在于懲罰和預防犯罪,尊重和保護服刑人員的人權,有助于通過教育和矯正的方式將其改造成為守法公民,促使其再社會化。本文以貴陽地區服刑人員服刑情況為例,通過實際調研走訪、干部座談和調查問卷等方式,從區域性出發,研究我國服刑人員人權保障問題,強調懲罰罪犯、預防犯罪與保護服刑人員人權并舉的觀點,有助于優化刑罰的效益,實現刑法的目的。
關鍵詞 我國 服刑人員 服刑情況 人權保障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課題項目(研人文2015021)成果。
作者簡介:劉鑫,貴州大學法學院2014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406
一、貴陽地區服刑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研究主要針對貴陽地區中度戒備和低度戒備的男犯監獄,即主要關押刑期不滿15年、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較低的男性罪犯,其中包括擾亂經濟秩序類罪犯、侵犯公民財產類罪犯、侵犯公民人身型罪犯、貪污受賄類罪犯等,也包括過失犯、刑期較短的初犯和偶犯。通過監區走訪、與管教干部座談和問卷分析,對貴陽地區服刑人員基本情況有了一定了解。調查問卷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共發放600份問卷,通過篩查與評估,符合分析研究標準的共556份。
所調研的貴陽地區中度戒備和低度戒備男犯監獄的服刑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26-50周歲,其中30-45周歲的服刑人員比例最大,占43.8%。受教育情況普遍偏低,初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3%。服刑前處于無業狀態的占52%,其中有11%表示不想就業;就業的,主要以工人和個體經營為主,且表現出頻繁更換工作的情形。父母以務農為主,家庭關系、經濟收入、事業困境是調查對象普遍認為的主要生活壓力,并有31%的受調查服刑人員表示壓力很大,無法承受。面對這些壓力,23%的選擇與家人和朋友傾述,而35%的覺得無法釋放,全靠自我調節,17%的選擇用娛樂消遣方式緩解。96%的受調查服刑人員對社會懷有不滿,其中主要表現在就業難、人情冷淡、物價高、生活缺乏保障方面。罪數方面,數罪并罰占19%。
二、貴陽地區服刑人員處遇情況
據了解,調研的監獄針對服刑人員普遍開展了入監教育活動,但有14%的服刑人員表示開展的入監教育活動價值意義不大,并表示監獄對其服刑期間的權利義務缺乏全面明示或者缺乏對其權利的告知。對于服刑期間的管教方式,76.7%的覺得滿意,其中24.5%表示非常滿意,14.6%認為需要改善;對于管教人員的管教態度,48.1%的覺得好,其中28.3%表示很好,11.6%認為需要改善;對于服刑期間的生活環境,37.5%的覺得好,其中覺得很好的占14.7%,16.5%表示需要改善;對于居住條件,31.7%的覺得好,其中覺得很好的占17.1%,11.6%表示需要改善;對于飲食,87.8%的表示飲食充足,78.7%的對飲食滿意。關于勞動,97.9%的服刑人員表示參加勞動改造,勞動時間主要為每日6-8小時,5.5%表示完成起來有困難。除此以外,90.4%的表示服刑期間生病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治。關于在服刑期間希望進一步得到保障的權利,大多數接受調查的服刑人員選擇了休息權和飲食權。
三、貴陽地區服刑人員改造狀況
通過與監獄管教干部座談,以及與服刑人員抽樣訪談,貴陽地區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除了參加勞動改造,監獄還為其提供職業技能培訓,68.6%的服刑人員認為監獄提供的職業技能培訓有用。
除此以外,監獄還對服刑人員提供科學文化和法律教育,并開設一些文藝體育活動。但66.4%的接受調查的服刑人員還是擔心出獄后得不到社會和他人認可,無法再就業。大部分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得到有效改造,但仍有17%再犯率。服刑人員中,大部分在服刑前都覺得生活開銷和家庭幸福最為重要,但在服刑期間除了增加了對家庭幸福的需求外,覺得生存自由最為重要,并表示愿意為此好好改造,爭取減刑機會。性格方面,48%的表示服刑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樂于在他人面前發表觀點看法,而只有29%的服刑人員愿意主動參與監內活動并在大家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并表示在服刑期間就算遇到困難也不愿意求助,因為覺得求助無用。
四、調研分析
通過對抽樣的556份有效調查問卷仔細分析,以及與管教干部多次座談,也通過參觀監獄設施、廠房、獄舍和服刑人員活動中心,通過與服刑人員面對面交談,總結出以下幾點關于貴陽地區中度戒備和低度戒備男犯監獄運行中值得肯定的做法:
一是為服刑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改造環境。從問卷反饋情況來看,服刑人員對監獄的生活環境和平時學習、勞動的環境總體上是滿意的。通過走訪參觀,監獄內干凈整潔,收押罪犯以“監區”為單位管理,每個監區有各自區域,包括服刑人員的住宿區域、活動區域(包括球場、圖書室、休息室、心理咨詢室等),樓道有板報裝飾,每個監舍整齊有序。勞動改造集中進行,廠房開闊明亮,多為計算機零部件或服裝加工。
二是改造內容豐富。除了日常勞動改造外,還有針對服刑人員的技能培訓、文化教育、法律法規學習、監內體育文化活動(包括有定期籃球賽、足球賽等)。
三是創新管教機制。每個監舍外墻有“晴雨表”,方便管教干部每天掌握每個服刑人員的情緒動態;住宿區外配套監獄醫院,關注服刑人員身心健康;試驗表現積分制度,對服刑人員的生活、勞動等表現實時積分評定考核,作為減刑假釋的量化標準。
四是安全管理。很多監獄保持“0”監獄事故,管理到位,獄警負責。
但同時也應看到貴陽地區監獄存在的不足:
一是設施落后。因為多數監獄都遠離市區建立并年代久遠,翻新的難度也比較大,大多硬件除了新修新建,都是從建立初始一直沿用至今,對服刑人員的改造存在一定不利因素,如廠房老化可能導致安全問題,技術落后可能導致服刑人員出獄難與社會接軌。
二是關押不科學。所調研監獄的罪犯收監量都出現超負荷現象,所以導致每個監舍在有限空間內普遍居住8人,最多有居住13人的情況。另外,監舍服刑人員劃分主要按收監順序,按空補齊。
三是服刑人員權利訴求缺乏保障。主要表現在困難得不到有效反映和解決,嚴格的作息時間使探監權受到限制等。在與服刑人員的交談中,很多服刑人員表示,有些法律設置或實踐規定起不到什么作用,比如心理咨詢室其實就沒怎么使用過,圖書室的書也不能借閱。
導致上訴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監獄的法律體系不完善,刑罰執行階段的立法存在缺陷。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刑罰執行階段的規定僅17條。刑罰執行階段的專門法《監獄法》也僅78條,勢必不能良好規范刑事執行階段的司法執行以達到預期的刑罰效果。
二是我國對服刑人員的人權保障意識不夠。我國加入國際人權公約組織較晚,以《監獄法》為標志的服刑人員人權保障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迄今只有20來年,對于服刑人員的人權保障至今仍處在探索和初創階段,這與我國目前還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特征相吻合。同時,監獄管教人員受傳統報應主義觀念影響,本能的缺乏對服刑人員人權保障的重視。
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處于經濟欠發達時期,導致監獄物質保障嚴重滯后,并由此帶來監獄內部管理安排上的種種弊端。
四是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和法律救濟機制。我國《監獄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了服刑人員的基本權利,這在刑罰實踐中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司法實踐中因缺乏對保障服刑人員人權的必要監督,使相關規定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成為實踐中的盲點,甚至被遺忘。
五是服刑人員自身維權意識較弱。在司法活動主體強弱對比明顯的情況下,一些服刑人員放棄了維護自己權利的機會,由此可能導致不公平的處遇。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補正:
一是改革監獄管理體系,完善監獄監管機制。對于罪犯的收監管理,考慮到避免不同犯罪類型罪犯交叉感染,對服刑人員要實行分類關押。針對服刑人員的具體情況,制定專門的矯正方案,并隨著其個人改造情況適時調整矯正計劃,以達到改造矯正實際效果。同時,要加強對監獄監管的有效監督,保障服刑人員的應有權利,使司法始終保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二是規定要落實于實踐。相關刑罰執行階段的法律規定和保障服刑人員權利的法律不能僅僅流于形式,有關規定要做好配套設施。執法無小事,各項制度要逐條落實到實處。
三是正視服刑人員人權問題。加強觀念轉變,跳出報應觀念束縛,結合國際人權公約相關內容,推進對服刑人員人權保障問題的研究與學習,切實增強服刑人員的維權意識。
強調對服刑人員人權保障,不是對服刑人員不加考慮的放縱,更不是無視受害人的法益侵犯和救濟。行為人犯罪理當接受法律制裁,但懲罰也應當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刑罰的目的不光在于懲罰犯罪人,更在于使用科學的方法促使犯罪人改過自新,成為守法公民,借此警示和示范其他公民,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要犯罪。
所以,懲罰犯罪人與保障服刑人員人權并不沖突,讓犯罪人在服刑期間被尊重的教育和矯治,有助于犯罪人被真誠感化,也強化了執法機關有法必依的準則。
由于條件有限,本文主要只針對貴陽地區中度戒備和低度戒備男犯監獄的服刑人員的服刑情況來談我國服刑人員的人權保障問題。在區域配比,性別配比和寬嚴戒備配比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以此作為起點,強調服刑人員的權利也應該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2]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韓玉勝,等.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與監獄行刑改革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