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菡 慕澤涇 劉正宇 劉旭 楊成前



摘要:目的 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要求,調查綦江區重點中藥資源現狀,并分析其當前資源量及質量等相關問題,為可持續利用重點中藥資源提出意見和建議。方法 利用GPS、數碼相機等,采取樣地+線路+半開放式訪談的調查方法,對綦江區中藥資源進行調查。結果 參照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中藥材名錄,調查到綦江區有國家重點藥材102種,涵蓋53科99屬。其中野生重點藥材82種,栽培重點藥材20種。結論 綦江區重點中藥資源豐富,但存在種類多、資源量小、野外采挖嚴重、栽培不規范及數量和質量不穩定等問題。
關鍵詞:綦江區;中藥資源調查;可持續利用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01
中圖分類號:R2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7-0001-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ey TCM resources in Qijiang Distric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resources and quality of TC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survey of TCM resources; To ultimately put forward th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usage of these key TCM resources. Method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PS, digital camera and sample plots + lines and semi-open interviews, the TCM resources of Qijiang Distric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Referring to the list of key TCM resources in the fourth national survey, there were 102 kinds of national ke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the survey, belonging to 53 families and 99 genera, in which there were 82 kinds of wild Chinese meteria medica, 20 kinds of cultivation of ke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nclusion The key TCM resources in Qijiang District are rich, b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many kinds of resources with small amount of resources, serious excavation in the field, irregular cultivation, unstable quant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Qijiang District; investigation of TCM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1 綦江區自然地理概況
綦江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云貴高原結合部,介于華鎣山帚狀山脈向南、大婁山脈向北延伸之間,屬喀斯特地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邊緣高、腹地低。有中山、低山、深丘、淺丘和槽谷5大類地形,而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67.6%,丘陵占32.4%。境內海拔高度188~1814 m,全區平均海拔920 m,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副熱帶東亞季風特點。年平均氣溫18.8 ℃,平均降水量1071 mm,無霜期344 d。全區森林覆蓋率39.6%,800 m以上的西部、南部中山為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500~800 m地區主要為針葉林、常綠闊葉林,海拔500 m以下地區多為零星的灌木林。
2 調查方法及內容
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要求,利用GPS、數碼相機等,采取樣地+線路+半開放式訪談的調查方法開展本次中藥資源普查。
調查區域和樣地的設置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按照綦江境內各區域(鄉鎮)的中藥資源分布、種類、數量和環境特征等進行劃分,綦江區共劃分為5個代表區域(石壕鎮、丁山鎮、郭扶鎮、老瀛山、橫山鎮)10條樣帶(石壕鎮3條,丁山鎮2條,郭扶鎮3條,老瀛山1條,橫山鎮1條)。在10條樣帶上,依據植被類型、地形和地勢、可達性及樣地間直線距離不低于1000 m等進行樣地設置,共設置了36個樣地。每個樣地隨機設置5個樣方套,樣方套間距離不低于100 m,每個樣方套內設置6個樣方,其中包括1個喬木樣方(10 m×10 m)、1個灌木樣方(5 m×5 m)、4個草本樣方(2 m×2 m)。
在樣地確定后,以樣地為調查單元,詳細填寫野外調查表,主要包括樣地植被類型、土壤類型、樣地內植物種類、株數等,并用GPS和數碼相機詳細記錄地理信息和影像資料。采集植物并制作臘葉標本,以便進行品種鑒定、保存。利用線路法調查樣地外出現的藥用植物物種,采集有花有果的植株并制作成標本。采用半開放式訪談,調查本區藥用植物種類、分布、栽培及收購信息等,還特別了解了部分藥用植物的采集時間、地點、方法及數量變化情況等。
3 結果
本次野外調查共采集植物標本2200余份,經鑒定統計,來源于104科248屬357種(含亞種、變種)。其中,參照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中藥材名錄,屬國家重點藥材品種且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收載品種有102種,占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市場或走訪)植物類中藥材品種(462種)的22.1%[2]。其中白茅根、淡竹葉、杠板歸、路路通、鴨跖草、魚腥草等蘊藏量較大,白及、川續斷、吊石苣苔、鉤藤、青牛膽等蘊藏量很小。綦江區藥材市場銷售量較大的有枳殼(約10 000 kg/年)、金銀花(約1000 kg/年)、梔子(約1000 kg/年)、淡竹葉(約1000 kg/年)、金櫻子(約200 kg/年)等。綦江區國家重點中藥資源的品種目錄見表1。
4 綦江區重點中藥資源狀況分析
4.1 科屬
綦江區共調查到重點藥材102種,其基源植物涵蓋55科97屬。其中菊科最多,有12屬12種;其次為薔薇科和唇形科,各7屬7種;百合科5屬5種;蓼科2屬5種;豆科4屬4種;蕓香科3屬4種;禾本科、錦葵科、馬鞭草科、木通科、茜草科、木犀科、傘形科、莧科、旋花科各2屬2種;紫金牛科1屬2種;報春花科、杜仲科、銀杏科等38個科分別為1屬1種。
4.2 資源儲量
綦江區中藥資源品種以野生資源為主,野生重點品種82種,樣方內出現的有65種,樣方外出現的有17種。栽培品種有花椒、木瓜、枳實、枳殼、梔子、桔梗、半夏等20種。其中花椒約400 hm2,木瓜超過6000 hm2,枳實、枳殼約200 hm2,梔子約40 hm2,其余種植規模都較小。
在調查樣地中,發現馬尾松、楓香樹、女貞等為喬木層主要優勢種,金櫻子、朱砂根、鹽膚木、棕櫚等為林下灌木層的優勢種,紫萁、淡竹葉、龍芽草、蕺菜、野菊等為林下草本層的優勢種。且從樣方內出現的頻次看,馬尾松、紫萁、淡竹葉、龍芽草、野菊、蕺菜出現頻次>30,蘊藏量豐富;楓香樹、女貞、棕櫚出現頻次>10,蘊藏量較為豐富。另外,樣地內菝葜、杠板歸、黃花蒿、薯蕷等17個品種出現頻次為5~9;虎杖、滇黃精、青牛膽等31個品種出現頻次<5,其中天門冬、吊石苣苔、對葉百部、鉤藤等14個品種僅出現1次,蘊藏量較少。槲蕨、木鱉子、佩蘭等17個野生重點品種在樣方外出現,蘊藏量也較少。統計結果表明,盡管綦江區中藥資源種類豐富,但大多數重點品種資源量不大。
4.3 藥用部位
調查到的102個重點資源品種,以全草和地上部分類入藥的有29個品種(28.4%),根和根莖類26個品種(25.5%),葉類4個品種(3.9%),花類4個品種(3.9%),果實和種子類23個品種(22.5%),皮類4個品種(3.9%),莖木類3個品種(2.9%),其他類9個品種(8.8%)。總之,綦江區重點中藥資源品種中以全草和地上部分類為主,其次是根和根莖類、果實和種子類,花、皮和莖類較少。
4.4 資源利用現狀
通過樣地調查+線路調查+訪談調查展開的普查,既能統計到調查野生重點品種的種類和分布情況,又能兼顧分布范圍窄、數量不占優勢的物種,還能統計到栽培品種的種類與分布情況,從而比較全面了解當地中藥資源的實際情況及其利用狀況。綦江區重點品種目前在當地主要有4個方面的利用,一是作為行道樹或觀賞植物栽培在公路兩旁或房前屋后,如銀杏、桑、鴨跖草、黃蜀葵、百合、凌霄等;二是一些藥食兩用的品種被當地種植,作為蔬菜和水果用,但栽培量不大,如蕺菜、冬葵、枇杷、棗、桃等;三是當地民間常用的中草藥,有鉤藤、青葙、紫花地丁、蒲公英、艾、益母草等;四是常年收購的重點品種,有菟絲子、喜馬山旌節花、何首烏、貼梗海棠、酸橙、青椒、梔子、淡竹葉等。近幾年,當地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利用退耕還林等,鼓勵、指導和扶持農民種植了貼梗海棠、酸橙、青椒、桔梗、半夏、梔子等一些中藥材,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特別是貼梗海棠、酸橙、青椒等形成了較大規模。但一些野生種類如女貞、積雪草、龍芽草、紫萁、野菊、棕櫚等資源,雖分布廣泛,但未被有效開發利用。
5 建議
5.1 加強野生資源保護
調查發現,綦江區內多種重點中藥材品種和資源量銳減,部分瀕臨滅絕。如該區原有調查記載的天麻、重樓等名貴品種,本次野外未發現,當地藥農介紹說很難看到。還有一些品種因藥農濫采濫挖,資源量也非常少,如白及、鉤藤等。另外一些大宗藥材或藥食兩用品種,如百部、何首烏、山藥等以前資源量較大,如今僅能在石縫中難以采集的地方發現。因此建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與引導,充分利用報紙、宣傳單、宣傳欄、新媒體等進行廣泛宣傳,特別是在今后類似的調查中,可以邀請電視臺或媒體人參與,記錄本區特有和瀕危的物種,讓民眾了解詳情,樹立家鄉自豪感和榮譽感。加大瀕危物種處境的宣傳,增強群眾保護意識,讓大家自覺參與保護當地生物的多樣性。同時對于市場行情好的大宗藥材,引進藥用植物栽培研究機構及其技術,扶植農戶開展中藥材種植。
5.2 根據中藥資源入藥部位,合理采收
本次調查發現,綦江區由于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采收方式,導致某些品種蘊藏量越來越小。一些名貴品種如重樓、天麻、靈芝、白及等,無論塊根大小,當地藥農見一株挖一株;而對南五味子,有人直接將植株砍下摘果,以致數量越來越少;一些全草類品種,如馬鞭草、蒲公英、金錢草等也容易被整片采挖。為保持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注意如下幾點:①根據中藥材不同入藥部位,選擇其最佳采收時間。②合理采挖,如全草和地上部分類要采密留稀,采上留下;根和根莖類要采大留?。换ê凸麑嶎悜M量錯開繁殖期,保留繁殖器官;對皮類,切忌將整個植株砍下剝皮,應合理輪采。③藥商收購中藥時應根據質量分等級收購,以引導農民合理采收。④加大藥材的人工種植,以減少對野生資源的依賴和破壞。
5.3 合理利用中藥資源,引導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
在弄清該區域的野生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及蘊藏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開發利用野生資源,引導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如對資源量豐富、適應性好、市場需求量大的重點品種,可加強人工栽培引導力度,大力開發,如開發其藥用、食用、保健用等價值;對一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藥用植物,可結合本地旅游業,打造特色觀賞藥用植物園或苗圃,開發利用其較高的觀賞價值;對一些常用品種,農戶也可進行庭院或自留地種植;對蘊藏量較少、藥用價值較高及市場需求量大的原生品種,如柔毛淫羊藿、朱砂根、滇黃精、鉤藤等,可開展半野生撫育研究,擴大種群;對難以采集而易受破壞的小居群且具有較強恢復能力的、生于石頭縫或石壁上的品種,如對葉百部、何首烏、吊石苣苔等,林業部門應加大保護力度,建立藥用植物保護區,通過保護大環境不被破壞以實現保護其目的。
對區域內的瀕危物種如天麻、重樓,可規劃藥用植物園、生物保護區。一方面加大對野生資源私自采挖的打擊力度;一方面打造精品藥用植物園展示區,重點加以保護。同時,也可采集不同的種源,做同質園栽培,分析藥用成分的穩定性、一致性和特異性,選育優質種源,建立種質資源庫。另外,應通過研究合理的種植,擴大種群數量,實現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些品種的人工栽培不一定能短期成功,需技術攻關和合理研究作為前提,如綦江中鋒農戶種植天麻,之前效果不佳,后經過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專家技術指導,終于人工栽培成功。
5.4 加強總體規劃與科學認證
對已有栽培的品種,應進一步加強總體規劃與科學認證。資料顯示,綦江木瓜種植面積已超過6000 hm2,但是病蟲害種類較多,主要發生的有23種,以果實中具有藥用價值的熊果酸與齊墩果酸為質量指標成分考察,其質量總體情況不容樂觀[3-4]。從2014年起,綦江木瓜年產量以3000、5000、8000 t速度遞增,如不盡快引進或完善木瓜加工產業鏈,綦江木瓜將遭遇重大危機。花椒種植面積400 hm2,但有的地方只栽植而不管護[5]。因此,要發展栽培品種,需當地政府的扶持和正確引導,加強與科研院校的技術合作,對病蟲害進行生物控制,對中藥質量進行定量分析,對人工和野外種植品種的有效成分含量差異、藥效等進行比較分析,甚至對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含量分析;嚴格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提高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建立合理的采收與加工、貯藏與運輸渠道,為中藥材生產和臨床用藥提供優質高效、綠色無害的原料;同時不斷壯大規模,培育中藥材生產龍頭企業,挖掘中藥材的新價值,加大中藥二次開發力度,促進中藥產業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 張小波,郭蘭萍,張燕,等.關于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中藥材名錄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8):1345-1359.
[3] 唐志強,劉輝,張志遠,等.綦江區木瓜病蟲種類及危害程度調查[J].植物醫生,2015,25(3):15-16.
[4] 鄧才富,譚秋生,羅舜,等.綦江木瓜中齊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HPLC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5):15-17.
[5] 趙祥倫,趙光紅,梁濤,等.重慶市綦江區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5,9(7):60-62.
(收稿日期:2017-02-13;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