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巍 王雨滌[遼寧大學文學院, 沈陽 110036]
鳥瞰式的審視 全方位的評說——簡評《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
⊙劉 巍 王雨滌[遼寧大學文學院, 沈陽 110036]
遼寧當代女性作家的文學活動和創作實績是中國女性文學版圖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以其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對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的全面梳理與總結,進而深刻分析與充分闡發,《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研究》正是這樣一部具有豐富的拓展意義的學術新著,不失為遼寧女性文學批評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
遼寧 女作家 研究
散發著墨香的學術新著《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研究》(王春榮、吳玉杰等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是“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與“教育部‘211項目’第三期成果資助”的最新科研成就,是當代中國女性文學研究領域的又一碩果。關于此書的面世意義,著名文藝理論家、文學批評家王向峰教授在《序〈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一文中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是研究遼寧省當代女性文學作家作品的學術專著,此書以地域、文化、性別與審美為維度,以文體為分類,以綜論與分論為章節,展開對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的全面梳理與總結,全面展現了遼寧當代女作家的文學實績”,“它不僅豐富、拓展了遼寧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而且無疑必將為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著,提供充分可靠的現實材料”。上述高屋建瓴的論述足可視為引導讀者登堂入室、理解和把握這本書的絕佳閱讀定位與指南。
女性作家作品在遼海文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是她們的文學活動和創作實績形成了中國女性文學版圖上一道獨特的遼寧風景。著作者以宏闊的視域將遼寧女性文學置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廣闊歷史背景下,置于東北作家群體宏大的創作背景中加以考察、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兼具深度與新意,論者有理有據、深入淺出的論斷令人心悅誠服。
放在時代背景和歷史語境下去評價作家的創作傾向,評價作品的人物形象,這是本書解析遼寧女作家作品時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試以草明的小說創作為例。作為新中國工業題材小說創作當之無愧的拓荒者與堅守者——草明的創作具有特殊的代表性,作者并未回避其創作中“用形象詮釋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時代印記,但同時從宏觀上肯定了草明作品獨有的藝術特色和書寫貢獻。通過對《原動力》《火車頭》《乘風破浪》等作品的審視,論者指出“草明基于政治與意識形態指引下的‘工人階級’塑造,首先彰顯著崇高性、先進性、自我完善性的特征”,“承載著歷史所賦予的政治及經濟訴求,將人物置于廣闊的時代視野中鋪展開來,凸顯著具備知識性、高大性、完美性以及現代性的工人特征”。“草明出色的藝術才華和深厚的寫作功底,使得其小說能夠在細膩中彰顯‘力’之美,在平淡無奇中見證歷史的壯觀畫面。”應當說,這樣的結論是客觀的、公允的,既是歷史觀照,又是當代書寫,定位準確,不偏不倚。站在今天的時間點上,回望這些半個多世紀前的作品,是否可以找到共和國老工業基地“長子精神”的源頭,“大國工匠”的原型,提振當代工人的主人翁意識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對一個作家的評價,超越一時一事、若干部作品,而透過其既有文本創造,考察其創作“長河”的“源”與“流”,并將從中梳理、提煉出的東西上升到文藝美學的高度——這是本部著作的又一顯著特點。這一點在對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孫惠芬的評價中尤為突出。
論者審視孫惠芬三十多年來的創作歷程,從300余萬字作品的字里行間將作者的創作風格進行了凝練——“情緒記憶的自由創化與意象創造”。論者從情緒記憶、意象創造和超越情緒記憶三個方面加以深入淺出的詳述,使東北地域色彩鮮明的“歇馬山莊”通過作家的創造和批評者的再發現,從文學作品中的實景地標躍升為與沈從文筆下“邊地湘西世界”具有相近價值的美學地標。“小說的意象創造與情緒記憶建立起奇妙的聯系并超越情緒記憶時,便會處于微妙的形態,在動與靜、詩性與哲性、感性與理性、并置與對比中充滿張力,又充分統一,具有審美多義性,從而獲得很高的美學價值。”文本事實與理論判斷相映生輝,互為印證,于是,“孫惠芬小說的意象源于情緒記憶又超越情緒記憶,使意象成為審美多義性的存在”這一結論便順理成章地呈現出來。
作家創作中的本土意識與批評者、研究者的本土意識可以產生“知音效應”,做到相輔相成、共通共融。如是,讀者便可從作家的作品文本和批評者的史論文本中覓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收獲。
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研究》的許多章節在立足點、視角、情感等多個維度上均做到了這一點,因而也構成了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對活躍在散文創作領域的“獨語東北”者素素的研究與評價即如此。作者肯定素素的散文視野開闊,其題材不僅包括婚姻家庭等女作家通常涉獵的內容,而且還有對中西方歷史文化進行深入反思的內容,作者將研究與評述的重點放到素素傾心傾力建構的大東北散文上。在作者的引領下,讀者看到素素在東北地域文化間不斷追溯的軌跡,先是魚,再是鳥,隨后沿著人類起源遷徙的路線圖,歷盡千辛萬險,企圖喚醒人們曾經對于東北驕傲的記憶。其間,作家把大東北最有文化和審美意味的景象先是保存在大腦,然后再從心底流于筆端向讀者娓娓道來,那充滿生命活力和情感張力的文字,不乏文化女性特有的細膩、纖細的情態與體悟。由此,批評者這樣給素素作結:“素素的大東北散文,自然不僅僅是在尋找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流,更多的是從浩瀚的歷史遺跡中看取歷史的曲折與挫折。她也不僅僅是尋找我們民族文化的古老和輝煌,也常常在一些特定的遺跡中,體會我們曾經受過的恥辱和磨難。歷史的車輪駛到了素素這里時,她也毫不猶豫地滿懷著憤激與熱血加入進來。她以華夏兒女的身份諦視歷史,以東北子孫的筆觸訴說血淚,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恨和由此對東北人性格成因的冷靜思考,寄托著她對大東北這片土地和人民繼往開來、脫胎換骨獲得新生的強烈渴望。”
遼沈地區成就斐然的女作家燦若星辰,在各文體、各題材中多有建樹,亦是姚黃魏紫各有千秋。本書重點分析評價的有幾十人,提及作品與成就的則數百人。無論是洋洋灑灑的深入剖析,還是言簡意賅的點到為止,均是深入開掘后所呈現出的“冰山一角”,知人論世、言之有物,乃成華章。對于作家作品的選題和創作風格,無論是重大題材的宏偉敘事,還是個人情感的淺吟私語,均囊括在批評者的視線之內,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這便構成了本書又一特點,而在對老當益壯的滿族作家康啟昌散文創作的審視上來體味這一特點則愈發有力道。
在遼沈女作家中,康啟昌是一位把散文當作畢生的事業去寫、去愛、去生活的人,本書作者則索性將康女士直接定位為“把‘散文當作事業’的散文家”。歷數作者的作品集,我們發現的確少有厚重的“大部頭”,但正是這些恰如散落的珍珠與碎玉般的作品,讓批評者看到了它的價值所在:對生命的感悟、文人情懷的表露、滿族文化的詩意表達,色彩斑斕、佳篇頻出。批評者從這些看似尋常卻本真的文字中,發現了康啟昌散文的美與真,全文雖著墨不多、篇幅不長,但言之有物,收到了讓人過目難忘的奇效。類似情況,書中絕非僅此一例。
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輪兩翼齊動,勢必事半功倍。《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研究》正是這樣一部雙管齊下、事半功倍的專著。本書將遼寧女性文學批評納入研究范疇,給予女性文學批評家們與女性作家以同等地位,對其理論建樹加以梳理與總結。在對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等文體創作的批評研究之后,每一章最后一節都要對女性批評家文體批評做出一番審視與批評。而且,全書最后還設專章討論“女性文學批評與理論建構”,對遼寧女性批評家的女性文學批評集中梳理,讓這些活躍在“幕后”的人集體亮相。這種針對作品創作與批評的平行研究,在外行人眼里是一種閱讀與審視雙重視角的疊加,有助于促使讀者形成個性化的評價體系;而在圈內人看來,這更是一種美麗的嘗試,將文學作品與文學批評這兩個并行不悖的統一體置于同一個房間,當它們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時,所發出的和聲則既婉轉又高亢。
如前所述,《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研究》一書,本身就是遼寧女性文學批評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以王春榮、吳玉杰為代表的諸論者,多年來一直在女性文學研究和女性文學批評領域辛勤耕耘,她們既遙望文學傳統,又緊密關注當下的文學思潮與文學現象,以專著、論文、網評等形式在遼寧女性文學研究領域發出了屬于自己的聲音,體現出獨特的批評姿態和學術魅力。該書的研究成果中不乏原本就是對遼寧女作家創作的研究,現在編著者、評論者將它們細流入海、聚沙成塔,變單兵作戰為方陣集結,并經系統、深入的整合與重構——所以此部著作的出版已不是“和”而是“積”。由于著作者團隊多為中青年女性學者,文體文風上拒絕“八股”式的老生常談,所以呈現出細膩、清新甚至俏麗的語言色彩,少有文論專著常見的呆板、干癟等通病。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框架上協調一致,審視的切入點則略有差異,表述角度上亦各呈風采。
“把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放在地域、民族、文化、性別等場域中,從小說、詩歌、散文、兒童文學、文學批評等多種文體中,對其進行立體的審視和思考;既作歷時性的描述和梳理,又作共時性的觀察和比較,從而完成對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的深刻分析與充分闡發。在文學版圖中找到遼寧女作家創作與批評的位置,以推動遼寧區域性文化、文學大發展。”這是撰寫本書的既定任務和預期目標,現在看來已圓滿實現。這部著作無論是就其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而言,還是從文學史論的角度著眼,似可達到研究之初眾望所期的“文藝批評的學理性與鑒賞性的統一”。相信這部著作的學術意義和理論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歷久彌新。
①⑤ 王向峰:《序〈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見《地理·文
化·性別與審美》,春風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第1頁。②③④ 王春榮、吳玉杰等:《地理·文化·性別與審美》,春風
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3、35頁,第92、82頁,第135、133頁。
作 者:劉 巍,博士,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研究與批評;王雨滌,遼寧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