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枝 李 綸[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昆明 650093]
針對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的研究
⊙李靈枝 李 綸[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昆明 650093]
民間藝術源自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隴南禮縣的高臺社火藝術最初是為了滿足祭祀的需求,伴隨時代的發展現已轉變成民間娛樂活動。當前國家重視傳承民族民間藝術,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本文從隴南禮縣高臺社火的功能演變、歷史、文化內涵、表演、傳承現狀這幾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有借鑒意義。
隴南禮縣 高臺社火 地域性特征
(一)隴南禮縣高臺社火的功能演變 高臺最早來源于祭祀,是先民用食材做成各種動物的形象放在桌上拜神祭祖,祈求五谷豐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在正月鬧社火時帶著供桌和貢品游街。因為這樣游街不方便,逐漸開始由人裝扮成神,在廟內和街上表演。后期為了大家方便觀看神的扮演者高高舉起,由此產生了高臺。現代社會的高臺表演已由祭祀轉變成慶祝春節的娛樂活動。形式、內容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的是人抬人的表演,現在是人、機動車輛等多樣的表演方式,更加適應當前民眾的審美要求。
(二)隴南禮縣高臺社火歷史 隴南禮縣歷史悠久,文化遺存十分豐富,主要有仰韶、齊家和周代多種文化的遺址。此外,隴南禮縣的民間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有社火、高臺、乞巧等原生態民俗。社火風俗產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祭祀拜神的活動,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春節社火表演是隴南禮縣最隆重的節目,社火里的重頭戲就是高臺。高臺表演一般由鑼鼓隊在前面開道,“高臺”在鑼鼓隊后行進。
20世紀初,高臺就成為春節鬧社火的主要形式之一了。藝人制作出安全牢固的支架后,把三至五個小孩固定在木制的高臺座位上,下面是笨重的石磨底座,需要多個男青年抬著在大街上展示。20世紀30年代,高臺的制作材料開始轉向鐵質,下方使用桌子造型的木制正方形底座,這樣的設計減輕了高臺和底座的重量,起落十分方便。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隴南禮縣的高臺使用的骨架變成了堅實的鋼筋,桌子樣式也改為旋轉模式;改革開放初期,隴南禮縣高臺社火開始使用小型機器載著高臺進行表演,表演方式也更豐富。現代的高臺內容愈加豐富,每年都有涉及時代主題的表演。
(一)隴南禮縣高臺社火地方特色濃郁 高臺社火是非常古老的民間廣場藝術,當前主要流傳于隴南禮縣地區。禮縣歷史悠久,是我國歷史上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當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最出名的民間藝術形式是在春節的時候進行表演的高臺社火。高臺表演的主要形式是真人站立在木架或者鐵架上進行表演,這種藝術形式鄉土氣息濃厚,內容十分豐富。隴南禮縣高臺題材來源于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眾的現實生活,主要包括古代神話傳說、傳統戲劇故事、現代社會風尚等等。
(二)隴南禮縣高臺藝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高臺制作屬于一項集體創作,對制作技術要求很高,需要制作人了解基本的力學原理,保證制作出的高臺力量均衡而且穩固。高臺的制作者都是本村的心靈手巧的農民,大家各司其職,利用自己所長相互配合,一起完成整個工序。
當今隴南禮縣的高臺社火的表演依然在春節隆重舉行,因為制作工種繁多,所以一般在春節前兩個月就開始準備了。隴南禮縣高臺社火都是村長召集村民聚集在一起,商量新年高臺表演的題材,隨后根據確定的題材構想支架的造型,準備必需的材料。在材料準備的過程中,村中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要幫忙準備,最終是以一架非常大的高臺社火隊的形式出現的。
高臺表演之前需要多項細致的步驟,主要包括:第一,商量決定高臺社火表演的主題,根據主題開展工作;第二,根據設計稿,把材料彎曲成需要的框架,在框架中進行焊接等工序,完成支架的制作;第三,根據經驗,使用木、繩、布等多種材料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各種道具,如常見的代表吉祥的龍、蛇、雞、兔等,有時還會制作云、山、樹等造型;第四,在村子里選擇年紀小、體重小、膽子大的孩子們進行各種裝扮,裝扮結束后,把他們有層次地放置在安裝好的座位上,并進行安全舒適的固定;最后,鑼鼓喜慶開道,一年一度的高臺社火表演正式開始。
(一)制作支架 根據選定的題材,熟練的老藝人可以制作出豐富多彩的高臺造型。由于高臺的表演占據的位置比較高,需要先做好結實的骨架。原來禮縣的高臺骨架使用木、鐵等材料,現在使用鋼筋。當地藝人依靠豐富的力學經驗對骨架進行組裝,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體現出高臺社火的高、奇、險的藝術特色。
(二)對高臺進行調整和裝飾 隴南禮縣高臺要求達到整體統一、構圖奇特、造形優美。高臺表演的支架做好之后,支架暴露在外的部分,需要制作者使用各種材料進行包裝和美化,突出主要表演的部分,使觀眾看不出制作的破綻來。
(三)挑選適合表演的孩子 高臺社火上表演多是二到五人之間,會在表演前選用幾個體重較輕、膽子較大的小孩。而涉及驚險動作的表演,需要有經驗的、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高臺社火表演之前先將表演的孩子固定好,同時對孩子的腰部纏繞舒適的厚棉布以保證舒適度。雖然高臺社火在高空驚險的動作有安全保護措施,但整個表演依然有一定的危險。
(四)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表演 首先,高臺社火表演中的高臺表演最為典型。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表演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多民間典故、戲曲故事、時代風尚等。中國神話題材有《八仙過海》《劉海戲蟾》等,古典名著的的題材有《武松打虎》《薛丁山征西》等,民間故事題材有《嫦娥奔月》《天仙配》等。這些高臺表演藝術借鑒了中國戲曲、古典舞蹈、中國傳統雜技的元素。在具體表演的時候,身著戲裝的孩子們會按照大人指示的動作,進行比較夸張的表演,整體上表演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其次,高臺社火中伴隨的民間大鼓表演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舞龍和舞獅的鼓表演、典型的大頭和尚鼓、當前很多地區流行的秧歌鼓、隴南獨特的霸王鞭鼓及少數民族常使用的腰鼓等。第三,高臺社火表演中還會出現秧歌表演。隴南禮縣高臺社火中的高臺秧歌社火是一支十分龐大的隊伍,最多的時候可以到五百多人一起進行表演,表演的種類和內容十分豐富,展現了隴南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熱切愿望。
(一)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的傳承現狀良好 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的傳承現狀良好,值得其他的民間藝術借鑒學習。隴南禮縣的高臺社火不僅保持了自身藝術的精髓,又緊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每年的高臺社火表演都是當年度社會主題。例如,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刻,隴南禮縣就創作了《香港回歸》的大型高臺社火藝術的表演;2008年中國奧運會成功舉辦,隴南禮縣創作了《五福迎奧運》的高臺藝術作品。總之,隴南禮縣高臺藝術一直保持與時代同步,表演的內容也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這是隴南禮縣高臺社火得以長期延續、傳承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推動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除了緊隨時代發展進行創新變化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之外,還需要政府、學者、民間藝術愛好者、公民的集體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帶頭促進針對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傳承工作的開展,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對隴南禮縣的高臺藝術悠久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適當的保護;其次,相關學者需要各盡所能,整理好和深入研究禮縣高臺社火的所有歷史文獻資料,并編訂成冊以方便知識的留存和擴展;第三,民間藝術的愛好者和公民要經常宣傳隴南禮縣高臺藝術的歷史和表演特色等,為傳播優秀民間藝術竭盡所能。
民間藝術依附于民間的民俗活動。歷史悠久又具有鮮明民間特色的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也不例外,它在隴南慶祝春節的活動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融合了我國古代的武術、古典舞蹈、戲曲、雜技等表演成分,是一種生命力頑強并有良好未來發展前景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蘊含著當地群眾深厚的民族情感,表達了他們的精神追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同時,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的地域特征明顯,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學習。總之,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體現著禮縣文化的發展,所以,研究隴南禮縣高臺社火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何德未等.禮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劉吉平.禮縣鹽官高臺社火的地域性特征述論[J].甘肅高師學報,2011,16(1).
[3]鐘敬文.民俗學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作 者:李靈枝,昆明理工大學2015級藝術與傳媒學院設計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藝術;李 綸,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民族民間藝術、環境藝術設計。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