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海
金湖縣塔集中心初級中學
基于Web的在線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分析
張順海
金湖縣塔集中心初級中學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輸效率和質量得以飛躍式加速發展,在人們日常生活轉變的同時,教育領域也在改變,從教師授課方式到學生學習方式、從教學理念到學習心得,轉變都指向多媒體平臺。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教師和學生都從傳統的空間和時間局限中解放出來,獨立自主性增強,增加了學生對教學內容信息的獲取、認知能力,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信息的流動和更新變得頻繁。事實上,現代多媒體平臺尤其是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正在改變著教育方式和理念,促使教育體系逐漸走向現代化和智能化。
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分析
基于互聯網技術對教育的重要影響,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是智能教育的基礎和重要任務。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套完善的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網絡,具有群體互動、流程控制、信息咨詢和管理的功能,在這個網絡空間中,教師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采用多種工具編輯制作課程,使課程更加生動豐富,進行高效率的授課。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可以充分發揮獨立自主性,突破原有學習方式的局限性。而管理部門也可以及時的了解教師授課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及學習情況,及時掌握教學情況。
雖然各方都認識到網絡教學平臺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系統存在一些不足,如智能化不高、互動性不強以及缺乏協作網絡環境支持等等。結合當前情況,Web技術很好的補充了現有網絡教學平臺的不足,把整個教學系統按功能進行模塊化開發,然后以Web服務的形式運用,建構協同教學平臺[1]。
為應對計算機技術對教育行業帶來的改變,很多高校都在建立自己的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系統,教師和學生的關注點主要在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高效的進行資源配置、提升線上教學質量、平臺管理和師生交流互動上,這也是Web教學平臺的設計基礎和重點。
各高校目前的Web教學平臺主要通過視頻方式實現教學,需要事先錄制視頻,然后上傳到網絡由學生使用,這種方式相對于傳統模式有了靈活性,比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其起作用有限。調查顯示,這種方式下師生基本上沒有互動,另一方面,學習結束之后,學習效果沒有得到及時反饋,教師對學生的疑問沒有及時解答,教學的綜合質量低。
統而言之,Web網絡教學平臺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教、學分離,無互動,學習效果反饋不及時;第二,學生學習屬于“獨自看視頻”,在學習同一門課程時,學生之間不能進行交流,學習氛圍不好;第三,課后的測驗結果很難保證真實性,學生有多種方式獲取答案,教學成果無法考核。
Web網絡教學平臺的目的在于簡化教學,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滿足學院多樣性的知識渴求,更容易的獲取知識,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師生互動交流,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從平臺的功能來看,主要有管理、教學、學習三種功能,相對應的是三個平臺主體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在設計平臺主要功能時,主要圍繞三者的需求實現[2]。
管理者的需求是管理與維護整個平臺,維持平臺的正常運轉,解決教師和學生在使用過程的提出的問題,進行技術解決。教師在平臺上發布課程視頻,在線釋疑并與學生互動,并監督好課后的測驗和考試。
1、功能設計分析。從實際需求出發,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主要是為教師、學生、管理員服務的開放式平臺,主要包括5項功能:(1)管理功能設計。管理者可以進行注冊、登錄設計,用戶數據管理,包括刪除數據,同時根據各方需要或平臺發展需要發布通知。(2)課程內容功能設計。教師把錄制好的教學視頻上傳,同時學院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下載。教師也可以分享一些比較好的課程內容,與其他資料庫進行鏈接等。(3)交流互動功能設計。師生同時在線功能主要為了解決學生學習過程遇到疑難可以及時得到解答的問題,增強雙方交流互動,教師實時掌握學員情況。(4)線上測驗功能設計。檢測學員學習效果,通過反饋系統,教師和學生都能掌握自己的教學成果、學習效果。(5)平臺維護功能設計。平臺管理者對整個系統的進行維護,以確保平臺的正常運行。
2、數據庫設計分析。數據庫是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后臺支撐體系的核心內容,當前MySQL系統是最為常用的,速度快、內存體積小。在設計數據庫功能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表現層。表現層的功能在展示平臺內容,通過瀏覽網頁相關功能實現用戶觀看視頻和查詢資料。其二,功能層。通過相關IT技術區分各個模塊,按照格子功能設計。最后,數據層。整個平臺的中樞系統,用來存儲記錄瀏覽、登錄、停留時間等等各種數據信息,做用戶分析的依據和基礎。
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數據信息時代加快了教學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本文扼要介紹了我國Web在線網絡教學平臺目前的現狀,在功能設計和實現路徑上做了一個初步的探討。
[1]劉三星.一種基于Web的課程網絡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實現[J].智能計算機與應用,2015,12(2):83-85.
[2]楊煥海.基于Web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福建電腦,2009,25(10):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