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珮融
【摘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需求側發力轉變為依靠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更加注重解決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能夠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工市民化,將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能夠為就地脫貧、異地搬遷脫貧等精準扶貧機制插上翅膀、增添動力,從而促進“補短板”。可見,新型城鎮化是化解即期經濟下行壓力與推進深層次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契合點。同時,推進新型城鎮化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又必須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加強制度供給和創新。
【關鍵字】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城鎮化
城鎮化,即農村城市化,城市現代化,農業工業化,工業信息化。城鎮化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向城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整體發展。我國城鎮化中接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應以城市為主,其次才是小城鎮。城市與小城鎮比較,在接納農村勞動力方面更具優勢。從全國662個城市的城市人口機械增加值的發展趨勢看,這些城市應該是接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這已經被實踐所證明,并將繼續被實踐證明。為實現城鎮化順利進行,且實現良性循環發展,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城鎮化發展易產生的問題
首先是大城市病,即在大城市里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癥狀”。由于中國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嚴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尋求新發展。我國過去采取的戶籍政策,對防止農業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因而防止大城市病的發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我國城市化滯后的問題。
其次,盲目擴鎮、形成建鎮熱潮。全國1.9萬個建制鎮一次性全面擴容是不可能的,因而必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做好統籌規劃,選擇少數有發展條件的鎮有重點地擴建和發展。切不可形成擴鎮、建鎮熱潮。
最后,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觀結構與所處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協調,部分城市貪大求洋、照搬照抄,脫離實際建設國際大都市,“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個性被破壞。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1月26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從而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改革主要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三、改革內涵
供給側改革,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首先,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其次,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最后,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總之,改革過程中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從供需關系的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進行創新整合,實現我國城鎮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