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璐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暢銷書——《蘇菲的世界》非常適合那些未接觸過哲學的人們來作為啟蒙教材,引導人們步入哲學的殿堂。該書主要講述了小姑娘蘇菲在神秘導師通過書信的誘導下,開始接觸哲學,思考哲學問題,并且了解了整個哲學史的發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學家。先從如“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幾個簡單的問題引導蘇菲產生哲學性的思考,接而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還有一些自然哲學家的議題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等等涉及藝術、科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代的哲學,神秘導師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這本書涵蓋了哲學、科學、藝術等多個方面,內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僅如此,更加值得人們稱贊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講述了哲學家的故事和他們的思想,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哲學揉碎以另一種更加細膩的方式注入讀者的頭腦中。哲學家們往往確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生活經歷不會像行俠者那樣驚險離奇,不會像軍事家那樣波瀾壯闊,不會像男歡女愛那樣情意綿綿,而他們與眾不同之處正在于他們特有的言行蘊含著哲學的深邃,會給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遠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這種“灌輸”的效果顯然要比在哲學課堂上那些單一乏味的概念講解要生動得多,這樣的哲學知識將會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心靈。
書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思考過,相信這個問題是人們一致迷惑過的。為什么會有“我”這個意識的存在?其實最開始,我并沒有從書中直接得到答案,作者模棱兩可的帶過了。可是到后面談到笛卡爾的時候,他所說的“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頓時讓我有了醍醐灌頂的徹悟。人因為思考而存在,這句話帶了點唯心主義的味道,但確實是當人們在否認在懷疑的時候,這一思考的行為就已經證實了“我”的存在。當我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心中還總是有一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最開始,在艾伯特為蘇菲講解自然派哲學家的時候,先談到了神話故事對自然問題的解釋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學家們產生懷疑,他們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來得到答案,他們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變的。在這里,他們批評了傳統神話,這是否體現了神學與哲學的矛盾?后來又談到笛卡爾的時候指出他目前發現的三件事:一、人是會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個外在的真實世界。他堅持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稱上帝可以保證我們用理智所認識到的一切事物必然會與現實世界相符。這樣看來,哲學又是為神學服務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說神學是人們的信仰屬于唯心,科學是理性的探索屬于唯物,那么哲學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者,與其兼容?哲學屬于邏輯理性的思考,科學的靈感源于哲學。但是哲學在某一層次上又服務于神學,那么也就是說神學是哲學的更高層次的境界,因為“神學揭示啟示的真理,而哲學只是闡明自然的真理”。當然無論人們怎么認為神學與哲學的關系,總是先有神學的啟示方向,后有哲學的思考,理論上而言哲學都是源于神學的。
還有一點值得思考的是,當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夠像蘇菲一樣在人類哲學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長,到長大成人的那一天,還是能夠保持一份對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學家一樣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維,要善于發現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識道理但仍然對這個世界充滿考究和疑問,因為“真正聰明的人是意識到自己無知的人”。現在的社會,雖然安定,但缺乏哲學性的思考。拿現在的網絡來說,它的與人方便卻造成了知識剽竊的普遍問題,不論是大學生還是學術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問題,而是更喜歡借用別人的想法和觀點而缺乏個人的靈魂性。不僅如此,現在的許多長大成人的大人們更是習慣了這個世界,習慣了以整個社會的思考方式去想問題,像以往哲學家那樣挑戰神學,挑戰社會等顛覆現有固定認識的想法與勇氣早已消失不見。結合我的個人所經歷過的一件事來講,曾經有一位同學,他只是喜歡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某天他對我們平時用水的水質產生了質疑,然后他就借了一臺簡單的儀器裝備將我們平時用的自來水提煉分解,發現底部沉淀了許多的紅色物質。當他把這件事的結果告訴我們的時候,許多人的反應都是先是驚訝,后是接受,按照他們當時所說的一句話,“都已經用水那么多年了,我們不還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沒有必要那么麻煩地去深究這種問題啊。”很多人都可能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所產生的問題,都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更遑論去自我探索和發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了。這就是現代人習慣于這個世界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雖然不可能回到那個百家爭鳴,到處充滿對知識真理追尋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現在和平舒適的生活,而疲于對人類、對自然、對社會的思考。哲學性思考的光輝應該不時從人們的身上閃現,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永久失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