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力
【摘要】漸進決策產生干改進“理性決策”、“有限理性決策”的內容之上,并與二者一同成為影響現代政治決策的三大模式。其基本原則是按部就班、質變到量變和穩中求變。我國特殊的國情、歷史文化導致我國的改革開放選擇的就是“漸進決策模式”,我國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我已面臨“深水區”的困境,這就要求決策者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穩中求進,避免失誤。
【關鍵詞】漸進決策理論;林德布洛拇;改革開放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政治決策作為重要的政治行為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全面理性決策理論和有限理性決策理論。然而,全面理性決策理論和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在現實運用中存在著種種困難。而1953年后的幾十年間,林德布洛姆在仔細研究了理性決策模式的框架與其中的不足后,創新地從另一個思維角度出發提出了后來享譽世界政治界的漸進決策理論。
我國特殊的形勢與國情等決定了我國在改革開放伊始就采取漸進式決策法,由點到面,平穩推行,其主要表現是:在改革開放步驟的選擇方面,是分步到位,逐步推進;對于推進改革的認識和實踐有一個發展過程,是逐步探索、不斷深化的;改革采取整體推行漸進式改革、局部采取激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相互協調。事實雄辯地證明,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法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是與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不謀而合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毋庸置疑,我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然而在取得華麗成果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階層流動固化;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加劇等。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在中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這就要求我們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在結合當前國情與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明確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推行改革進程,同時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繼續探索更加合適的改革路徑,在鞏固三十多年來的成果的基礎上,逐步深化改革。
一、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概述
1漸進決策理論的產生背景
在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產生以前,現代政治決策主要包括兩種模式。“理性決策模式”遵循經濟學最優化原則,認為決策者的行為都是理性的,是追求最大化目標的,決策者知道所有與具體問題有關的目標、信息,能辨別并能有意義地評估所有的選擇,因而能夠從所有的可行方案中挑選最好的一種,從而實現決策的最優化。“有限理性決策模式”摒棄了傳統的“經濟人”理論,提出“行政人”概念用有限理性代替理性概念認為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人的認識的有限性,人在決策中的理性是有限的,大多數情況是只能做到滿意決策,而不能做到最優決策。
“漸進決策模式”是從另一個角度認為“理性決策模式”作了一種根本不存在的知識能力和情報資料假設,是基于“應該”決策。而不是基于“事實”決策,所以最優決策的結論是不可靠的。決策不是基于“應該”而是基于“事實”決策過程只是決策者基于過去的經驗對現行政策修改而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漸進決策模式從現實的角度去探討政治決策,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2漸進決策的基本原則
林德布洛姆提出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應該遵循這些原則:第一,按部就班原則,即把決策看作逐漸修補、糾錯從而不斷改進的良性循環過程;第二,積小變為大變原則,即質變到量變原則,他認為決策是由大量微小的變化上升到大的變化的逐步推進的過程;第三,穩中求變原則,即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小變化、逐漸積累,最后實現大變化的目的、實現既定決策目標。這三條原則中最重要的是穩中求變原則,該項原則是前兩項原則得以實行的保證。只有穩定才能保證決策的按部就班,才能保證決策的連續性。
二、漸進決策理論在我國改革開放中的運用
20世紀下半葉,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社會會主義國家紛紛面臨謀改革、求發展的嚴峻任務,我國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帶領下,沒有采取激進的“休克療法”般有謀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模式。有條不紊地推行由部分到整體,由淺到深的漸進改革模式。
1我國改革開放采取漸進決策模式的必然性
第一,1978年我國剛剛結束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百廢待興,人民剛剛從痛苦的噩夢中解放出來,如果采取激進式的改革勢必會給人民帶來新的壓力,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第二,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開世界歷史之先河,縱觀世界,并無類似經驗可循。第三,我國的改革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與工業化和現代化緊密相關,面臨著工業化與市場化的雙重轉型。我國改革以社會主義憲法制度或基本制度為基礎并與這種憲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相結合。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市場經濟的目標是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逐步確立的,新體制的建立是通過不斷試驗逐步形成的。我國改革的這種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選擇上必然強調連續性、穩定性和漸進性。
2我國漸進式改革的特點
我國的改革并沒有固有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開辟一條符合我國特色的道路。我國并沒有照搬固有的模式,也沒有學習俄羅斯所采用的“休克療法”,而是將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走出一條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采取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戰略
我國的漸進式改革采取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戰略,分領域、分部門、分企業各個突破,分步推進,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最后實現經濟體制整體轉換的獨特道路。具體表現為:
首先,先從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村開始然后逐步面向大城市,這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作為傳統體制下發展程度最低、發展最薄弱的環節,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城市。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經過多年醞釀,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開。
事實證明,以農村作為改革起點的選擇,不僅可以降低改革的風險,而且較容易取得改革成就和積累改革經驗,使人們意識到改革比不改革好,最終產生“誘致性改革”需求。通過先在農村試行改革的先易后難模式為日后在城市推行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并極大地減少了城市改革的阻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改革的全面推進。
最后,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漸進式改革的階段目標及最終目標。
根據我國的復雜國情,尤其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為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在改革過程中,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三)先試驗后推廣戰略
我國的改革,大多數都不是在全國范圍內同時推開的。每項改革措施都是從較小范圍內的試驗開始。在改革試點取得一定成果并積累有關經驗,群眾心理有了準備以后,才加以推廣,即先試驗、后推廣。這一改革方式的含義是,將市場化改革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如地區、產業甚至是企業)內,取得經驗后才在更大范圍乃至全國加以推廣。
三、我國漸進改革遇到的困境
推行漸進式改革,是我國改革區別于蘇聯東歐計劃經濟體制國家“休克型改革”、“激進行改革”的顯著特點,這種改革方式特別適合當時我國經濟比較落后、市場發育程度低、各地區差異大、傳統文化背景制約嚴重的國情,因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它使得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幾十年計劃經濟歷史和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平穩地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一步一步地走向現代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也明顯加強。
實踐表明,漸進式改革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道路,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也伴隨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紛紛強調,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
因此如何回避改革風險、減少改革阻力、化解各種矛盾,是中國漸進改革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四、深化我國漸進改革的路徑選擇
1堅持整體推進漸進改革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各項成績都堅定的證明我國推行的漸進式改革是符合中國國情,適合我國發展的具有我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雖然三十多年來,改革初期為解決的種種問題越發表現出來,同時也帶來貧富懸殊、矛盾愈發激化等現象。但這并不是表明漸進式改革已完全不適合當前我國社會,相反,當前恰恰更需要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的最重要原則就是穩中求變原則,在穩定中尋變革,謀發展。
習近平同志強調,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因此在當前社會所處的形勢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下深化改革,沒有穩定的前提就沒有辦法攻堅克難,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整體推進漸進改革不動搖。
2局部采取激進式改革
在堅持整體推進漸進改革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在某些特定領域確實有采取激進改革的必要,不能過度依賴漸進式改革,三十多年來某些領域某些利益格局確實需要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否則甚至會危害社會主義的利益,破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成果。就像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以及王岐山書記為代表的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推進的“斷腕式反腐”一樣,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某種意義上講,局部激進式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行漸進式改革。
3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相協調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在改革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時刻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警惕可能出現的風險。鄧小平說過,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在堅持整體推行漸進式改革的同時也需要在某些“硬骨頭”上適當采取激進式改革,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