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晴
【摘要】文章首先對于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價值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而后進一步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當前革命史的研究現狀,對其研究發展趨勢做出了必要的評價和討論。
【關鍵字】中國;革命史;研究;發展
中國革命史是研究和闡述中國近代以來革命發生、發展和勝利的歷史規律的一門科學,其深刻的闡述中國革命是怎樣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勝利地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整個歷史進程,并且展開深入的分析,從中獲取中國革命史中的經驗,并且汲取教,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對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展開指導。
一、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價值
我國前領導人江澤民同志,對于中國革命史的學習價值,曾經做出過明確的評價:“如果不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和我們黨的歷史,就不可以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也就不能勝任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職責。”
當代社會群體,尤其是社會中的青年群體,沒有經歷過戰爭和革命的洗禮,對于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偏低,也無法從那一段歷史中獲取前進的力量,因此對于中國革命史的學習和研究,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就顯得格外重要。深入學習和研究中國革命史,首先能夠提升青年群體的能力和自覺意識,有助于豐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不容懷疑,中國革命史是一部講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源頭活水,其用鮮活的思想以及實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內涵。這種思想價值,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作用明確地表達了出來,可以說中國革命史,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之下的中國前進實踐體現。并且更為重要的在于,在整個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以及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論體系,這一成果是密切結合中國戰爭歷史實際的情況,是密切結合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過程的,同樣,對于這一段歷史的研究,必然能夠發現扎根于社會發展背后的思想變遷和歷史規律,也必然能夠形成對于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指導。
與此同時,深入研究中國革命史,也是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積極展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通過從1840年開始的歷史研究,通過對諸多戰役以及背后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封建統治者清朝膽小怕事,遇事通常都只會從自身利益的出發,階級局限性十分突出。而當時社會環境中的民族資本主義,其自身的軟弱性成為阻礙其成長的阻礙,導致難以在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之下,徹底地展開翻地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通過對中國革命史的深入分析,會發現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起推動中國走出窘迫社會環境,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使命。
二、中國革命史的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對于中國革命史的研究深度,直接影響到對于中國未來建設道路的堅定,以及參與國家建設和社會推動發展的動力,因此不容忽視。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到八十年代之后,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屢屢取得豐碩成果。李新、陳鐵健主編的《中國新民主義革命通史》十二卷本及中共黨史研究室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都是上個世紀末的典范,其中諸多思想集大成,綜合闡述了我國革命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期間的理論成果。
不可否認,革命史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特殊性,這不僅僅是對于中國革命史而言,就是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的革命史研究,也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特殊體現。革命本身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階梯型跳躍,是社會矛盾的深刻凝結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指向。因此對于革命史整個過程的挖掘,以及對于其背后思想和社會內涵的挖掘,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建設,關系到對于歷史發展方向,和社會自身發展規律的認定。我國革命史的當事人,中共領導人對這段歷史有多方面的回顧和研究,留下了許多結論式的文件、資料,諸多的材料對于當前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和探討,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也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價值。但是也必須認識到,歷史的當事人是深刻的浸入到歷史環境和事件中去的,并且當事人本身的行為和思想也會對當時的環境和事件產生影響,因此這些以當事人本人作為核心的記錄,并不能真正客觀地反映歷史的真實情況,而只能作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革命史研究要取得新的進展,必須更多地從史料的發掘、分析、研究中建立歷史真實,而不是盲從于各種權威闡釋;要善于、敢于在史實探求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新觀點,而不是滿足現有文件結論。
對于革命史的研究,一直都是描述和分析并重的發展狀態。經歷過戰爭之后,很多資料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早起階段會更多傾向于對于歷史事件的還原,并且進行深入詳實的敘述。但是目前,在諸多歷史材料和證據日趨完善的情況之下,分析已經占據了中國革命史研究的重要位置。研究人員更多透過歷史表層的實踐來分析和獲取背后隱含的社會內涵和發展規律,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理論。
三、結論
總之,中國革命史是中國歷史中的重要環節,其研究要求我們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展開客觀的分析,并且將成果應用于未來的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