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星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土地流轉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當中存在的問題就會制約農村經濟及現代化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其次重點分析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權界定不明確、管理機制不完善等。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如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進展、健全土地流轉的法制管理機制等。
【關鍵詞】土地流轉;產權;管理機制
隨著我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土地流轉成為促進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土地流轉,將閑置、分散的土地資源流轉給種植大戶、科技能手及農業合作組織等,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地利用率,提升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時也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安定。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土地流轉規模發展迅速。據農業部數據表明,2009年末,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是15000萬畝,流轉比例12%。2013年末,我國流轉面積為34000萬畝,流轉比例近25%,較2009年提高了14%。到2014年末,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0300萬畝,流轉比例提升到了30.4%。同時,2014年發布的土地面積為19003萬畝,其中交易面積為0.3715億萬畝,對比2010年的數據0.1705億畝和0.0548億畝,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78.4%和155.0%。
2土地流轉模式多樣化。傳統的土地流轉形式主要有同村內轉包、向外轉讓、土地互換、出租、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等模式。在流轉方式上則有農民間自發流轉、委托他人流轉以及委托集體組織流轉等。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不斷推進,菜單式托管、全程托管、土地承租、土地入股、分季流轉、土地托管等新型土地流轉模式也不斷顯現。
3參與主體多元化。土地流轉由曾經多產生于本村內部或親友之間的自發流轉發展為各類企業業主、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主體都參與其中的活動。
二、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
1產權界定不明確。首先,產權主體不明。按照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主體并不明確,無法界定集體經濟組織的具體范圍,是鄉鎮、村或是村民小組。在這種產權主體不明確的情況下,相應的土地處置權及收益權的界定與劃分也不清晰,導致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虛化了相關利益主體。其次,缺乏對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的明確定義。缺乏對于集體所有權的使用范圍及使用方式的規定。
2管理機制不完善。雖然近年來我國已加強對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但在農村土地流轉實踐中,仍存在大量的合同不規范,手續不健全,程序不合理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農村,特別是地處偏遠農村的土地流轉中,仍有相當部分是農戶之間的自發流轉,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通常并沒有簽訂合法、規范的書面協議,而多以雙方之間的口頭協議進行流轉,即沒有經過土地流轉的批準、備案或是登記。有的農戶雖然簽訂了書面的土地流轉協議,但在內容或格式上也不規范,常常出現因缺少某些協議必需的條款或對協議雙方相關權利義務的限定而導致日后出現糾紛時難以解決的情況。
三、相關對策
1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進展。到2015年3月末,我國已對2065個縣、15000個鄉、鎮及240000個村進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繼續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過程中,首要工作就是明晰產權。此外,要繼續做好相關工作:針對不同地區確權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指導;修改、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改進并提升確權標準,保證確權工作質量;對確權登記等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教育,提高相關人員的素質及技術水平等。
2健全土地流轉的法制管理機制,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首先,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宣傳教育,消除阻礙土地流轉的舊思想,提高農戶土地流轉法律意識。通過合理的引導及服務,在充分考慮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創新土地流轉的方式,鼓勵探求多種有效的適度規模經營形式。大力支持將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戶合作組織等
其次,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制定統一的流轉合同文本,明確合同雙方的權責利。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隱患做好相應的預備措施,盡可能將不確定因素將至最低。
最后,嚴格落實土地流轉法律法規,規范農村基層組織行為,不得對農民流轉土地進行干預,并且制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土地流轉的合同規范、制度保障、流轉程序等,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轉的監督管理機制,使土地流轉的規范有序推進,促進農村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總之,在土地流轉中,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協調好政府與農地流轉市場的關系,保證土地流轉市場的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