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制定土地規劃實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利用規劃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關鍵在于規劃的實施與管理,本文在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構建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保障體系。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建設、土地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項基本手段,而開展土地利用規范管理保障措施研究,制定具體有效的保障措施,對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緩解人地矛盾,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土地規劃的內涵
土地規劃又稱土地利用規劃,是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核心,以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經濟特性,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土地開發、利用、整治、保護所作出的具體部署和安排。
二、目前規劃編制保障措施存在的問題
1規劃編制自身。從規劃編制自身來說,第一,規劃實施法規體系還不完善,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但大多屬于綱領性文件,缺乏詳細規定,總體法制體系還不完善。第二,規劃理念計劃性太強。規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控制,無法精確衡量用地需求,缺乏民主性和科學性;第三,規劃實施保障機制中的行政手段不健全,年度計劃指標的設置、編制方法、內容不能適應下級實際的需要。重編制輕實施。實踐與規劃不吻合,事前調控容易變成事后統計,存在計劃外用地、超計劃用地現象。第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技術保障上也存在問題,各地由于實際情況不同,人員素質和技術設備也千差萬別,這導致基礎數據庫無法完善。第五,規劃實施的社會保障措施不夠深入,很多公告的發布僅僅是走過場,公眾參與熱情極低,只是規劃的被動接受者。
2規劃實施過程。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首先,實際用地情況與規劃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指標無法與實際用地需求完全吻合,一些地方為了自身發展,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實際占地會超出規劃指標,基本農田保護數量相應的達不到要求,或者會在地類內部做一些調節;第二,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和機制,由于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才進行了兩輪,對規劃實施的重視程度也只是在新《土地管理法》頒布以后才有所提高,全國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評價體系,國家也未頒布相應的評價標準。第三,規劃實施的經濟保障機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我國規劃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行政手段,市場手段運用嚴重滯后,是規劃與市場缺乏有機結合,建設用地的市場配置比例較低。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保障措施體系的構建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保障具體措施的研究是以國家法律法規等為基礎,以保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為基本目標,遵循其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并在其基本思路指導下從法律法規措施、經濟手段調控、行政管理措施、社會監督措施、科學技術支撐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規劃實施的法律保障。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地方性配套法規如規劃實施條例或辦法,提出有關規劃實施機構、管理程序、實施效果評價、監督管理、規劃調整、違反規劃的強制措施等具體規定來保證各級規劃的落實。當然,國家現行的其他法律法規也應是法律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是構成完整的規劃實施法律保障體系的基本條件。
2規劃實施的經濟保障。通過價格、稅收、市場、懲罰等手段調節社會對土地資源的供給與需求,以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同時要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改革和完善地價政策體系,國土資源部門應定期更新并公布基準地價,建立健全地價動態監測系統,加強對交易地價、評估地價的監督,完善地價、土地租稅費政策,促進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3規劃實施的行政保障。依據規劃和有關規定,每年年初編制年度土地利用計劃_其主要指標包括農用地轉用指標、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和耕地保有量計劃指標;加強項目用地預審的各項制度建設。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前,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項進行的審查。
四、結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加強了對土地的宏觀調控,但這都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得以實施,而我國當前的規劃實施措施仍存在很多漏洞與問題。本文通過對土地管理工作中規劃實施管理的社會監督、行政處置、經濟制裁、技術檢查、監管措施等機制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展開具體分析,并針對于此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以期在我國土地規劃方面做出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