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淦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五位一體理念的繼續深化和發展,以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為代表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在交通運輸方面也應該配合低碳經濟的發展,實現交通運輸過程的節能減排,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本文從低碳經濟在交通運輸中的管理措施入手,提出在交通運輸方面如何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交通運輸;管理
前言
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體現在交通運輸方面就是私家車輛不斷增多,雖然人們的出行因此變得越來越方便,但由此所消耗的能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幾年來各地霧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嚴重地影響了生態環境。如何既能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又不影響人們的實際生活,成為當前交通運輸行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所以要求相關部門應該從低碳角度出發,探索交通運輸行業新的發展之路,切實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交通運輸與低碳經濟的概述
1現代交通運輸介紹。在我國交通體系形式多樣,在短途運輸中有公共汽車、私家轎車,在長途運輸中有火車、輪船和飛機。城市運輸之中的交通運輸,包括公共汽車和私家車。就目前來看中國城市的交通狀況大同小異,上下班高峰期非常堵車,嚴重影響出行,雖然有些城市已經開辟專用的公交車道,但是經常被占用,依然不能緩解嚴峻的交通出行情況。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私家車越來越多,雖然有大型城市已經開始限購、限號,但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較大,私家車的數量依然非常可觀。所以人口數量較多的城市已經紛紛建設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
2低碳經濟的介紹。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非常符合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低碳經濟主要是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開發利用新能源等手段,達到減少對傳統高耗能能源、資源的使用,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提高。體現在交通運輸方面就是通過對運輸方式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進,達到減少消耗、降低排放的目的,進而將交通運輸行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二、我國交通運輸中存在的不足
1公共交通發展緩慢,影響居民的出行。公共汽車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國城市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公交車的數量不足,線路的設置不合理是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所以好多城市的白領階層為了提高時間利用效率,選擇購買私家車,這也是私家車越來越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私家車的數量變多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汽車數量,導致城市中上下班高峰堵車情況日益嚴重;而這又間接導致公交車也被堵在路上,使得公交車站點等車的居民行程延誤、浪費時間。
2城市現有的規劃不能滿足交通運輸的發展。由于私家車不斷增多,對于城市的規劃尤其是道路規劃也是一個重大挑戰。雖然國家非常重視交通運輸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城市規劃改造,只是不痛不癢的進行小修小補,那么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規劃局限與交通運輸快速發展之間的巨大矛盾。交通運輸管理與城市規劃不協調,就會使交通運輸妨礙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3新能源技術在交通工具的改進方面發展緩慢。由于人才缺乏尤其是在交通工具新能源運用研究方面的專項人才嚴重缺乏,遠遠不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新能源汽車售價較高,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難以帶動需求釋放;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規模偏小,企業短期難以獲得經濟效益,對于在新能源運輸工具研究上的投入相對較少,嚴重影響了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還有就是在新能源技術應用與城市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的選擇上,宣傳力度過小,不能給消費者和相關企業造成較大的影響。
三、低碳經濟與交通運輸結合的對策
1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政府需要不斷強化對交通運輸的資金投入,改進交通運輸工具,不僅要增多數量,還要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適度,更要加大對低碳出行的宣傳,引導居民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同時政府也應該拓展交通工具的類型,引進電力公交車,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這樣不僅能緩解上下班高峰的堵車情況,節省出行時間,減少出行成本的浪費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最終達到節能減排、保護城市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做好城市的整體規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好多城市原有的規劃已經不能滿足爆發式的交通發展。所以應該對城市的現有狀況做好調研工作,為科學規劃提供方向。例如,在城市中心的繁華地帶,加大交通運輸方面的資源投入,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的情況,方便市民的快捷出行。人口達到一定數量的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分流出行人員的數量,減少交通擁堵;劃分好公交車專用通道,加大對于占用公交車道的執法力度,有效緩解公共交通經常遲到的尷尬局面。
結語
低碳經濟與我國的科學可持續發展方針不僅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也響應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所以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應該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應用。在低碳交通建設中,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這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直努力,只有各個環節都能協調配合,實現低碳經濟下交通運輸的管理才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