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絲丹+張澤鈺
【摘要】緬甸號稱“微笑佛國”,是一個信封小乘佛教的國家;自佛教傳入緬甸之后,在緬甸王權的支持下,獲得了很好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對緬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影響。所以本文旨在探討緬甸人行善的這一行為思想和佛教的關系。
【關鍵詞】緬甸;緬甸佛教;行善
全球最樂善好施的國家排名緬甸連續三年排行榜首,據德國《焦點》周刊11日報道,慈善援助基金會對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慈善行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緬甸的受調查者中,有92%的人曾在去年捐款行善,幫助陌生人的比例為55%,50%的人擔任過志愿者。這樣,緬甸的慈善指數達到66%。報告認為,緬甸人樂善好施,與大多數人信奉佛教有關。
一、精神上的影響
佛教是緬甸文化的核心,它在各個方面影響著緬甸人,也影響著緬甸社會。
在緬甸上至君王,下及庶民百姓,從他們的生活、習俗到各個文化角落,無處不充滿較濃厚的佛教色彩。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教不但與緬甸人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且也與緬甸文化融為一體了。
緬甸人一直把實現佛教教義作為自己道德的最高追求,并有一整套的倫理制度,對個人行為有嚴格的限定。人們都以佛法的規范來安身立命,佛教在緬甸已深入人心,其樸素的倫理觀念與民間習俗已經融合為一體,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佛教對緬甸人的精神影響無處不在,成為全國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佛教學說和教義也滲透到了緬甸社會的各個領域。社會的組成與鞏固,與來自佛教的傳統密切相關。由于佛教的社會整合功能,佛教思想也影響到了緬甸社會,規范了社會成員的倫常行為,指導了他們的價值取向。
1以佛教教義來統一思想和價值觀念
2以佛教原則來指導他們觀察、分析、為人處世的哲學觀
3以佛教戒律來作為他們思想修養的基本指導原則
佛教的哲學思想影響到了緬甸人的世界觀,對其文化人格的定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佛教是一種宗教,對緬甸人而言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二、緬甸人行善觀念
緬甸是一個傳統的佛教國家,緬甸的佛教徒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7.2%,佛教深入到了緬甸任命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整個緬甸社會,可以說緬甸文化就是一種佛教文化。而且佛教傳人緬甸已有上千年歷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緬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
緬甸人篤信佛教,在佛教世界觀的影響下,緬甸人產生了思辨的人生哲學,形成了雙重文化人格。他們一方面安于現狀、消極保守,另一方面為改變命運,克己求善、樂于助人。緬甸民族性格中的遁世思想雖然消極,但他們寬容大度,樂善好施的品德卻有利于社會的整合和道德規范的形成。
緬甸的傳統習俗打有深深的佛教烙印。佛教影響著緬甸人的人生觀,成為緬甸人的精神支柱并伴隨其一生;它影響著緬甸人的價值觀、道德標準,成為緬甸人日常生活中道德尺度;佛教還影響著緬甸人的傳統節日,成為緬甸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制度文化習俗離不開佛教佛教是緬甸文化的核心,他在各個方面影響著緬甸人,也影響著緬甸社會。比如:
1敬僧
在緬甸,僧侶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禮遇。人們見到和尚,尤其是見到高級僧侶就要跪拜。全國幾十萬僧人的飲食日用到袈裟香火,都是由普通百姓布施和捐贈的。施舍被認為是積善行德,將得到來世的善報,比如化齋,緬甸人供奉完佛像后就等待僧人來化齋,吃飯時僧人還沒來,主人則把飯菜預留好,緬甸人從不把吃剩的食物布施給僧人,他們認為這是要遭到報應的,即便沒有做好的飯菜,都把家里的水果,糖,茶等布施給僧人。
2布施
緬甸社會施舍成俗,且范圍十分廣泛。他們認為,樂善好施是一種高尚又積德的行為,必有好報。注重布施時心中是否誠懇,并不計較布施的數量。緬甸的涼水壇文化,最直接地體現了緬甸人樂善好施的品質。
3持戒
在緬歷每月的持戒日,佛教徒們要到佛寺禮佛守戒。持戒日清晨,佛教徒們帶著奉獻給僧人和自食的食品來到佛塔或寺院。佛塔或寺院的主持向眾人高聲朗誦念持戒日應遵守的戒律和佛經中相應某一節,然后眾人向僧人奉獻食品。并在供香客休息的亭子、走廊中用膳。飯后,有的人數念珠靜思,一般人在那里吸煙閑談。到傍晚時才走出佛塔或寺院回家。少數虔誠的教徒,持戒日的前一個晚上就到佛塔或寺院的亭子或走廊過夜,在持戒日晚上還繼續留下,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
4出家出家和修行成為緬甸男子的必修課。在緬甸,男子沒有出家當過和尚,沒有進行過剃度禮,就意味著沒有受過教禮,也就不能算是“成人”。這樣的人會遭到社會的藐視,不論是就業,還是婚嫁都會受到限制。緬甸男孩子剃度儀式禮一般在6-20歲間進行,大多數選在13、14歲剃度,剃度后孩子就留在寺院,正式成為了一名出家人。一般在寺廟里當少至一周多至幾個月的小沙彌后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