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倆捧著“光榮離休”的大紅證書,相擁北國風光,凝神遠眺大江南北,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蘇中海安的“漂浮人生”往事,不禁油然浮現在眼前。
在中國大地上政治風云變幻的1958年,我倆因“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從南京一所高校被發配到江北農村接受“改造”。我倆被指派到“靠江靠??可虾!钡暮0?,聽候組織“處置”。
懷著前途渺茫的忐忑心情,我倆被縣里指派到里下河水鄉的南莫公社,馬不停蹄趕乘小輪船,邁開腳頭,夜里8點多鐘摸黑才趕到公社報到。公社黨委書記、社長停下手頭工作,趕來接待我們,陪我們吃了熱乎乎的手搟面條,隨后,騰出了宿舍讓我倆休息。這讓“戴帽”之身的我倆漂泊的心頭涌起一股從未有過的“暖流”,唯以“感謝政府”“謝謝領導”的謝辭致意。
第二天早上,公社上班時間未到,高橋大隊書記趕來,腳上沾滿泥漿,一見面,就熱情握著我倆的手:“歡迎,歡迎!”接著簡要講述,“你們是我們公社書記、社長點名向縣里要來的秀才夫婦!”這樣久違的“友善迎迓”真讓我們心頭一陣陣發熱!
他帶著我們把行李裝上農用車,陪著我倆趕路,一路又說又笑:“你倆是我見到的第一對秀才夫婦。我們這里太缺知識才子了!”后來,我們才曉得,這里要擴建公社農校。公社書記、社長雙雙到縣里看檔案,“點招”我們夫婦來“勞動改造”!真是“厄運連連遇貴人,否極泰來顯曙光”?!按髅薄敝嗽谀菚r的茫茫人海間能在海安受到如此隆重的“禮遇”,是任何人所想象不出來的。當然,那時的艱苦也是現在年輕一代想象不出來的。
我倆隨支書來到農校,6間土砌的瓦倒檐茅屋,10多排水泥閘板堆積的課桌凳,門口一片空蕩蕩的泥地操場。在這樣的茅草屋里,我倆“兼職”教學,上課、辦公、住宿、自燒飯吃。支書為了關照我倆,爭取公社的支持,讓時年16歲高中畢業的嚴德本(筆者)這個“愣頭青”協管教務事宜,并對我倆這對兼職“戴帽”教師夫婦“監督”改造,每月要經“愣頭青”向上級匯報改造表現。
第二天上課時,只有26個學生,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16歲,大多數沒讀完小學。
我們兩個“兼職”教師與監管人“愣頭青”對門住在土屋里。早上一見面,我們做自我介紹,男的姓鐘,女的是我愛人姓華。一番介紹,讓“愣頭青”感到不好意思:“我“奉命”而來,你們初來乍到,上級叫你們半天勞動,半天上課。我看,你倆的勞動就由我頂班,放心全天候辦學?!?/p>
看到初次見面的“愣頭青”這樣坦誠爽快,我們雖然“戴著帽子”,但仍然誠心誠意地投身辦好農校的大事業中去。
“愣頭青”說動員學生上學很艱難。我認真地說,動員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有一個爭取一個。在全施教區動員,工作要細要耐心,教學上要因材施教。
我熱情地打氣:“你這個年輕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有追求的人,我們就叫你‘小文青。你放手干就好,這所農校就有希望了。這里缺教師,孩子真可憐。他們多么需要像你這樣的年輕教師呀!”
似乎是真情投入,我講起來沒完沒了,老華趕忙阻止我,不讓我“亂說”。她笑著對筆者這個“小文青”說:“嚴教師,我們初次見面,別聽他亂說。有些話你聽了不要當真就是了?!?/p>
“小文青”因為知曉支書的“私密交底”,了解我們夫婦“底細”: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都是北師大學生,東北人,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南京高校任領導工作。因大鳴大放中,大聲疾呼中國農村太窮了,農民貧困已到頭了。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我們的教育不能這樣下去。我們國家也不會老“一窮二白”下去!就被戴上“嫌疑右派”帽子,趕到農村接受現實改造。
“小文青”生活在農村最底層,切身感到農村太窮了,連連寬慰我們:“你們放心,我心里明白著哩,有些話說了就算了,學校工作請你們出主意,因為我確實什么都不懂,你們不要見外。”
我們對“小文青”的見面表示很滿意,連稱“小文青”是個有“頭腦”的年輕人。
當天, 我倆就邀請“小文青”一起“搭伙”,一起安排擱床、燈油雜事。
老實說,沒有“小文青”,我倆真是要急得手足無措。兩個知識分子在高校吃慣了食堂,哪里會自炊?何況缺這缺那,白手起家,談何容易。拿擱床來說,要用泥土磚塊疊起來,鋪竹篾床板,掛帳子,真費事?!靶∥那唷焙苁炀毜貫槲覀z解決了這一切,甚至連便盆都替我倆借來了。我倆總算“安營扎寨”了。
第二天起,我們3人走大渠,趕小道,按戶口簿對號入座動員學生上學。那時候,農民對老師登門動員,真是感激涕零,可是讓孩子上學,卻又是唉聲嘆氣,原因是交不起學費。我們說可以免交,家長嘆著氣說,沒人割草,豬羊怎么辦?沒人挑野菜吃不飽,冬天沒棉衣褲,怎能上學校?他們講講就哭,我們聽著也傷感。
整整動員了三天,我們兩個“大青年”人也跑得筋疲力竭了??墒菫榱撕⒆幽苌蠈W有出息,我便給愛人和“小文青”作鼓勵,與農民交談要知冷知熱,不要怕麻煩。
就這樣,我們訪遍了施教區,總算動員湊足了46人。大隊農校6間破茅草屋里坐滿了稀稀拉拉的學生,有了瑯瑯的書聲、清脆的歌聲、笑聲……
“小文青”到大隊、公社作了匯報,受到領導的表揚。后來,縣文教局還派人來視察,大大鼓勵了我們一番。
其實,我倆能在異地他鄉的海安堅持下來,這都是“小文青”的關照和大隊支書、公社書記社長對我們的關懷幫助。
私底下,“小文青”坦誠地跟我倆交心,辦學成績都是你倆的辛勤付出,可在當時這樣的“階級斗爭”中,我還要昧著良心不能去多報告你們的成績,還得奉命“監視”你們“改造”,每月還要按時向上級匯報,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我倆聽得心里熱乎乎的,眼圈里也是潮潤潤的:海安人太真情呀!
一次,公社書記下村檢查工作,專門趕來看望我們,叮囑大隊支書、“小文青”:放手讓老鐘、老華搞教學業務,要在農校教學中結合農村缺柴燒,千方百計幫助學生試驗沼氣。我們懷著報效關懷的心態,潛心利用糞池,自己買試管、塑料管和其他器材,因陋就簡,硬是白手起家,成功地試驗了沼氣??墒?,那時候經濟拮據,連買簡單的塑料管、試管、插頭、燈泡都很難,學生回家無法推廣,我倆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
后來,我們在生活上更是被“小文青”當作家人看待,燒飯全部讓他包了,每天開水、洗腳水、洗臉水都給我們準備好。我經常夜不能寐,常想我們如果不在海安落腳,遇不到南莫公社的書記社長、大隊支書、“小文青”他們,真不知在異地他鄉怎么生活下去?天冷了,“小文青”讓他的母親為我們縫被子,后來,干脆連衣服、襪子都由她包洗了。
我們記得,就在大雪封門的一天下午,大隊支書和“小文青”一起趕來,把我們倆喊到支書家去吃晚飯。我們一過去,桌上有幾樣菜是平??床坏降?,還有一瓶海安老陳酒。支書笑著說:“今天下大雪,我們都不會喝酒,就喝幾口海安老陳酒,算我們爺兒幾個有緣在海安農村相逢。”幾杯酒下肚,支書滿面通紅地對我們說:“你倆是老革命,可在外面,還要擺出與你們‘戴帽的身份涇渭分明的姿態。還讓孩子按月向上級匯報你們‘右派的改造表現??墒?,我和孩子在心里卻把你們當作長輩般敬仰。你們也理解我這個支書的處境,感悟溝通有時是無須要用語言表達的,心領神會就夠了?!?/p>
一番真情,一腔真意,我倆連連向支書、“小文青”敬酒、致謝:“我們是共產黨員,我們信仰共產主義。這是至死不渝的。中國共產黨過去‘救國、救民已被歷史證明。今天,共產黨‘興國、為民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都要相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做到??赡芪覀兛床坏搅耍愫臀覀兊暮⒆右欢〞吹?!”
在這真情的聚餐中,支書告訴我們:“你們調回東北老家的調令已到了。今天,我們爺倆為你們辦送行酒,明天就天各一方了?!?/p>
當時,我倆內心如墜入深淵,情急地握住支書的雙手、相擁著“小文青”:“我們會永遠記住海安父老鄉親的關懷真情?!?/p>
第二天天未亮,大雪紛紛揚揚,茫茫大地被雪厚厚地覆蓋著。我們夫婦被公社人武部派來的大拖車接走了,讓我們從精神上感到揪心似的痛。臨別時,支書讓“小文青”送給我們30斤全國通用糧票、2瓶海安老陳酒。我們把土屋的鑰匙交給了“小文青”,我們的一套生活用具,還有20多斤米、鹽菜、書籍都留下了。
調回東北家鄉后,我倆恢復了在高校的工作,可我們的心還留在了海安,留在了南莫鄉村……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海安的一草一木,南莫農校的一桌一凳,南莫人民的慈心善行至今還使我們魂牽夢繞。我倆的心頭時時刻刻銘記著那份難忘的海安人的慈言善舉、真情真意:年輕遇難落腳海安,幸遇海安逢兇化吉!◎
附注:
那年,鐘老、華老回東北復任高校領導工作后,給我們的大隊支書寄來400元錢,幫助大隊搞成幾個示范沼氣戶;給筆者寄來了一大包書,有高考補習講義,有文學史、古漢語、文學概論等,附有一便條:“你沒有機會讀中文系,就自學吧!高爾基不是上的社會大學嗎?我們看你能行!以后,我們就叫你‘小文青啦!”筆者就在他們的幫助下,在破茅草里,夜深人靜時,自學起高校中文系教材。這些書,伴隨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伴隨我跨進了“文革”后恢復高考第一年的大學校門。
這以后,二老時不時讓我轉贈他們惠及海安鄉村寒門學子的高考入門參考資料,先后資助考入東北高校的20多個海安學子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業,兌現了他們報答海安人的諾言。并高興地讓我轉告公社老書記、社長、大隊支書:我們和你們以及孩子們都看到了中國復興的希望啦!看到海安教育事業在峰回路轉中走向康莊,創造了“中國教育之鄉”的金品牌,海安教育大廈在眾人辛勞中巍巍崛起!
大前年,二老從互聯網上獲悉南通市副市長、海安縣委陸書記提出的提煉海安人優秀特質的倡議時,很認真地打電話讓我代為獻上他們的祝愿:海安人的優秀特質,是一筆深邃蘊藉的精神財富,存在我們每個沐浴過海安恩澤的人心頭,心底涌動出無限的崇敬和自豪之情……
今日,東北高校耄耋之年的鐘老、華老囑咐我代向《慈善》雜志投稿,則衷心期盼:采擷海安歷史鉤陳,展現海安民本善德,讓世人了解海安,讓海安走向世界!愿《大善海安》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沐浴新時代的慈善之光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