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潔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明確“扶貧濟困”是慈善組織的主要公益活動。畢節市作為貴州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畢節市慈善總會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貧攻堅和“五城同創”的新要求,始終圍繞共創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大局,堅持慈善理念和宗旨,在慈善組織建設,慈善文化宣傳,慈善資源的募集、整合,慈善項目的拓展及慈善幫扶方面都積極發揮應有作用。
一、認真理清建會思路、科學確立工作目標
2008年底,剛成立的畢節慈善總會就像一張白紙,怎樣在這張白紙上繪出最新最美的藍圖,畢節市慈善總會借鑒別人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擬訂了“1246”工作思路:圍繞募集慈善資金這一條主線,做到兩個必須(必須廉潔自律、艱苦創業;必須協調發展、顧全大局),抓好四個落實(一是慈善組織機構落實,二是慈善資金落實,三是慈善辦公陣地和設施落實,四是慈善項目落實),力爭在六個方面有所突破(安老、扶孤、助殘、助醫、助學、扶貧濟困),全面推進整體工作。畢節市慈善總會按照這個思路,注重中、長、近期工作運籌,結合年度工作重點、狠抓目標落實,通過社會各界多年的努力,市慈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上級和社會、群眾的廣泛認同。
二、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機構
畢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慈善組織建設工作。總會籌建期間,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慈善總會籌備委員會,主要領導任組長、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主動出面協調解決啟動資金、工作機構、人員編制等問題,提出了“兩年完成縣(區)慈善組織建設,三年內實現鎮(鄉)慈善工作站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并將其納入民政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在省慈善總會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市慈善總會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深入指導、檢查督促,各縣(區)于2010年相繼建立了慈善組織。 2011年,市慈善總會趁勢而上,全面推進基層慈善組織建設,于年底在全市250個鎮(鄉)掛牌成立了慈善工作站。在抓好組織建設的同時,總會還采取政府注入、社會捐贈、友鄰支援等辦法,不斷積累和壯大創始基金。通過各級努力,短短兩年時間,實現了組織領導機構“滿堂彩”,確保了三級慈善工作有領導、有機構、有人員、有陣地、有經費、有作為,為全市慈善工作正常運轉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三、多方募集善款,開展救災扶貧濟困項目建設
市慈善總會心系困難群眾,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媒體導”等多種辦法,共募集善款近2億元,開展了20多個慈善項目、上百個項目點的援建幫扶工作,惠及貧困學生、困難群眾數十萬人。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畢節慈善總會積極響應,募集資金2989萬元援建災區8個公益福利項目;2009至2010年夏秋連旱疊加、冬春大旱期間,勸募社會各界捐款3500多萬元,全部用于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望謨泥石流及抗旱救災水源點建設項目及各類慈善幫扶;2011年,市慈善總會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共計2024萬元,其中定向捐贈資金1409萬元用于援建學校、飲水等項目;2012年接受“9·7”地震捐贈款和各種慈善捐贈1100萬元,開展向威寧縣、赫章縣地震災區毀損房屋的恢復重建和慈善幫扶;2013年接收各類捐款2273萬元,開展系列扶貧濟困活動;2014年接收各類捐款617萬元;2015年接收捐款捐物4556萬元(含物資60萬元),開展精準扶貧;2016年接收捐款捐物4143萬元(含物資650萬元),開展扶貧、助學濟困等項目。在開展項目建設的同時,在省慈善總會的指導下,通過各級政府的組織發動和慈善愛心單位、愛心企業、愛心團體的協同配合,開展了“春暖家園”“微笑列車”“幸福列車”“慈善情暖萬家”“衣戀助學”等項活動。多年來,我們結合資金募集情況,在全市實施了“大病醫療幫扶”“貧困學生幫扶”“溫暖上學路”“ 黔西北民居建設”“慈善之家”等慈善助學、助醫、助殘活動,積極打造和擴大愛心品牌,較好地把慈善愛心單位、愛心企業、愛心個人和社會團體的慈心善舉傳遞給困難群眾。
四 、大力開展慈善文化宣傳,不斷提升慈善人氣指數
為在全市營造一個良好的慈善工作氛圍,市委、市政府積極開展“畢節慈善大使”“畢節榮譽公民”“慈善愛心人士”“畢節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一方面畢節市慈善總會積極協調市委宣傳部、畢節日報社、畢節電視臺、畢節試驗區雜志社、畢節晚報社等地方主流媒體通過報刊登載、新聞播報、公益廣告、愛心倡儀、文藝演出、慈善短信等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慈善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參加慈博會、舉行大型現場捐贈活動、開展慈善義賣、組織慈善論談、印發慈善宣傳冊、慈善賀卡等形式,深入推進了慈善文化建設。
通過不斷的宣傳發動,激勵了23萬名志愿者參加慈善公益活動服務,建立起了“阿里木、陳瀟翔”“龍天來扶貧助學”“德育助學”“愚公助學”“學文助學”“興安助學”“慈善之家”“留守兒童幫扶”“困難家庭大病醫幫扶”等系列幫扶基金,涌現出了畢節華聯房地產公司董事長龍天來、畢節大眾房地產公司董事長吳學文、畢節金海集團董事長楊大愚、畢節新世紀商貿公司總經理陳瀟翔、新疆藉畢節人士阿里木等一大批慈善家和道德模范。在2010年5月貴州省首屆慈善大會上,市慈善總會、市煙草公司、織金縣民政局和陳瀟翔助學等三個單位、一個項目、七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龍天來、阿里木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獲得第五屆、第六屆中華慈善獎,2012年我會推薦報送的大西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得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企業榮譽稱號。在“2012中國(寧夏)黃河善谷慈善博覽會”上,畢節市慈善會作為中國(寧夏)黃河谷慈善博覽會”指定參展單位,畢節市代表貴州省唯一入選全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綜合排名前100位的城市,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城市慈善公益指數五星級”匾牌,2014年蟬聯“第三屆中國城市慈善公益指數五星級”匾牌;2014年全市有16名慈善人物、10個慈善項目、10個愛心企業獲畢節市政府第一屆“畢節慈善獎”;2015年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楊大愚榮獲“貴州省扶貧先進個人”。目前在畢節,慈善理念和慈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黨政主導、慈善組織牽頭、領導干部表率、機關協調配合,社會廣泛參與,企業積極作為、童叟共獻愛心的良好局面。
五 、誠實守信彰博愛之情,虔心為民鑄慈善之魂
誠信、尊章,是一個社團生存與發展的源泉。畢節市慈善總會所接受的每一筆款項、每一件物資,首先是按捐贈人意愿,科學策劃、合理使用,確保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率;其次是急受助人之所需,主動接受各種審計,及時劃撥、發送善款;再次是跨市、跨省,上門服務。跟蹤資金投入、項目質量,主動為捐贈人報送資金投入成果;最后是及時公開捐贈款物,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慈善捐贈公示是總會慈善工作長期堅持的制度和要求,每次接受捐贈,所有款物都要在征求捐贈人同意的基礎上,在《畢節日報》公示的同時,還要在畢節慈善網站進行公示,做到使用公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讓捐贈人參與、讓受助人明白、讓社會知曉。
展望未來,畢節市慈善總會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組織建設,在現在慈善網絡的基礎上,盡快形成社區慈善工作室,設立各企事業單位慈善聯絡員,形成“四位一體”的慈善組織網絡。二是加大《慈善法》宣傳力度,普及慈善文化。 積極協調宣傳文化部門和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傳媒工具和畢節市慈善總會網站,建設縣(區)慈善網站,營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三是以項目為依托,創新募捐形式和豐富幫扶內容。進一步發展大額冠名基金,建立以基金為依托的勸募機制,并在項目管理、資助反饋、績效評估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四是強化服務意識,為企業捐贈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推動以慈善信托、慈善超市、慈善醫院、慈善網絡為服務載體、慈善隊伍建設為體系支撐的及時、高效的慈善幫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