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善
2017年4月25日,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會在成都召開成立三周年座談會。會上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三 木滾介紹了民生基金會成立三年來的歷程和成績。基金會自2014年3月28日成立以來,堅持“民生慈善、重在行動、點滴做起、雪中送炭”的工作理念,恪守慈善宗旨,嚴格按照《慈善法》和《基金會管理條例》要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多方募集慈善款物近2億元,在全省21個市州實施了關愛失能老人行動計劃、“天行健”教育援助計劃、陽光醫療救助工程、賑災救災及災后重建、扶貧濟困、社會組織孵化等慈善項目,從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在扶貧濟困、為困難群眾救急解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助困難群體近50萬人次,充分發揮了慈善組織在社會保障中救急、救難的補充作用,促進了社會和諧。
三年來,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啟動“關愛失能老人行動計劃”
基金會面對四川省老年人群體基數大、增速快、壽齡高、空巢多的現狀,為有效地幫助貧困失能老人,于2014年年底深入阿壩壤塘、遂寧蓬溪、巴中通江、達州達川等地鄉村入戶調查貧困失能老人196戶,調查福利機構95個,形成了《農村失能老人亟待關注——對四川農村部分貧困失能老人養老問題的入戶調查》的調查報告,為政府有關部門和慈善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幫助農村貧困失能老人提供了參考依據,并將調查報告分別報送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及省民政廳、省國資委、省經信委、省工商聯等部門,同時向社會發起了“關愛失能老人行動計劃”,先期向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和川投集團、川發展等50多家企業及社會公益組織推出了“六個一千工程”項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引起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時任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在聽取基金會“關愛失能老人行動計劃”的專題匯報后,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積極支持。二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晚霞報》等主流媒體相繼報道了“關愛失能老人行動計劃”,《四川三農文集》《四川老齡》《四川農村》及《慈善》等刊物均刊登了《農村貧困失能老人亟待關注——對四川農村部分貧困失能老人養老問題的入戶調查》調查報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三是得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三年來,基金會共募集款物869萬元,資助失能老人10720人。為全省5660名貧困失能老人發放輪椅5580輛,助行器80套;為蓬溪縣100名貧困失能老人發放醫用護理床100張;對成都、雅安、眉山、內江、樂山等地4960名貧困失能老人給予了生活救助,發放了羊毛被、衣物、大米、食油等物資;援建了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養老院、青白江區助老中心、綿陽市助老中心。
二、賑災、救災及災后重建
雅安蘆山、云南魯甸、甘孜康定、尼泊爾地震發生后,基金會迅速響應,募集慈善款物4200多萬元,開展了較大規模的賑災活動,有效地幫助了災區人民戰勝災害,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一是發放救災物資。為雅安蘆山、天全、寶興、樂山夾江等地災民發放大米、棉被、折疊床和家庭用品等物資;為尼泊爾地震災區的婦女兒童捐款34萬元。二是開展心理援助。為雅安“4·20”地震災區災民開展心理慰藉91600人次,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三是災后重建。為寶興縣734戶災民發放農房重建資金202.2萬元,援助橋梁建設2座,路面硬化2條;援助夾江縣路橋建設2座、水渠2條。四是防災救災體系建設。援助夾江縣3個鄉鎮防災減災避難場所;援助蘆山及天全縣10所學校防災減災安防設施;募集資金270多萬元,按照捐贈方意愿定向引入“專業應急搶險、防災救災無人機科學救災系統建設項目”。上述項目的實施,解決了當地村民出行、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汛期排洪的問題,增強了群眾防災減災能力,探索了社會組織建立專業應急搶險、防災救災新路子,地震災區受益群眾達23萬人次。
三、開展扶貧濟困活動
三年來,基金會募集款物5000多萬元,在扶貧濟困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開展精準扶貧。為南充市嘉陵區新廟鄉橋上村打井100口;為雅安市寶興縣2192戶貧困災民發放了49800公斤微生物有機肥料;實施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項目建設,支持涼山、廣元等地開展農房重建、風貌打造、建幼兒園、便民橋、聯戶路以及村級活動中心、支持集體產業、支持彝家新村建設等精準扶貧項目;為夾江縣迎江鄉、歇馬鄉、南安鄉捐贈樹苗27.49萬株;幫扶金堂縣云合鎮特困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實施就業基地建設。為成都市龍泉區貧困村——茶店鎮前鋒村建設李子基地500畝,將使1380名貧困人員獲得就業機會。三是開展為困難群眾送溫暖活動。為雅安蘆山、天全、寶興,樂山夾江等貧困山區村民發放衛生包1500個、家庭生活用品箱734箱、家庭箱306箱、棉被2510床;為達州市達川區龍會鄉困難群眾發放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資。通過上述幫扶方式,解決了當地村民飲水、恢復農業生產、脫貧致富、生活困難等問題,使四川省近5萬群眾受益。
四、實施“天行健”教育援助計劃
基金會自2015年1月實施“天行健”教育援助計劃以來,共募集款物近2000萬元,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幫困助學活動:一是“天行健”助學,資助四川省貧困學子3449人。二是改善教學設施。為雅安蘆山、寶興、天全、樂山夾江、眉山洪雅、達州達川區等地中小學捐贈學生床與床墊11498張、上下床800張、學生床上用品五件套6024套、課桌椅13540套、風扇2784臺、開學包(文具)1500個、書包500個,受益學生近10萬人次。三是為甘孜州理塘縣3500名小學生捐贈了衣物及學習用品。四是招募了400名志愿者,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走訪學生家庭、發放助學金1500余人次。五是關愛留守兒童。在雅安蘆山縣設立五個兒童天地,捐贈兒童快樂包1150個;實施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的“春暉計劃”留守兒童心理矯治康復示范項目,采取法制講座、心理輔導、戶外拓展、營會活動等多種方式,有計劃地對仁壽縣和綿竹市的留守兒童開展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治,探索建立社會、學校、家庭、政府四位一體的留守兒童保護體系,同時對400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每人給予400元現金救助,對綿竹市12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慰問。上述項目的實施,受益兒童達3.5萬人次。六是實施了西部鄉村讀書行動計劃。通過建立鄉村圖書室,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學講座、詩歌會、筆友會、書畫藝術展、攝影展等活動,引導社會大眾參與全民讀書活動。
五、實施陽光醫療救助工程
三年來,基金會共募集醫療救助款物達2931.9萬元。一是實施重大疾病救助。對雅安“4·20”地震災區152名貧困家庭18周歲以下,患有重大疾病的兒童,給予了3000~10000元的醫療救助,發放救助金77.7萬元;對藏族孤寡老人羅爾依甲實施了大病精準救助,為其解決2萬元的醫療手術費。二是改善基層醫療單位診療條件。為丹棱縣人民醫院、鹽源縣中醫院等醫療單位捐贈價值約2160萬元的磁共振成像系統、日立CT、DR等醫療設備;為綿陽、南充、阿壩等市州15家醫院捐贈總價值608萬元的“聲光電”醫療設備16臺;為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捐贈總價值84.2萬元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1臺、動態血糖監測設備6臺、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系統3臺。上述醫療設備的捐贈,改善了我省部分基層醫療單位的診療條件,為困難群眾減免了醫療費,受到當地政府及群眾的好評。
六、推進社會組織孵化
為引導四川省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進程,基金會募集資金490萬元,于2015年6月啟動了項目周期為3年的“四川成都民間社會組織孵化項目”。該項目主要工作成效:一是開展調查摸底工作。通過組織深圳集愛社會工作服務與發展中心的專家及招募志愿者,對四川成都、雅安、眉山、樂山等地基層社會組織和社工人員進行了摸底調查,形成了調查報告,為開展社會組織孵化項目提供了基礎數據。二是開展社工實務培訓。對雅安“4·20”地震災區的350多名社工及志愿者開展了為期4天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及實務培訓”。三是孵化培育社區養老組織。孵化了成都市龍泉驛區崇德社區、洪安鎮車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4個、農民讀書室1個,舉辦各類活動近20場,開展社區老人關愛活動及村民讀書活動3000人次;孵化了龍泉驛區商業街社區托老中心1個;孵化了龍泉驛區社區文化建設項目。上述社區養老組織的建立,解決了社區老人家庭的后顧之憂,豐富了社區老人的文化娛樂生活,營造了社區文化氛圍,促進了社會和諧。
七、加強專項基金建設
為幫助愛心企業搭建慈善救助平臺,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激發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熱情,共同推進四川省慈善事業的發展,基金會著力強化專項基金建設,目前在基金會設立的專項基金有六個:“尚善聯幫基金”“云峰文教基金”“普渡助老專項基金”“健康長壽專項基金”“西部鄉村讀書行動專項基金”“孝笑養老互助慈善專項基金”,總規模已達1000多萬元。三年來,專項基金的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和增加,不僅為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搭建了奉獻愛心的橋梁,也促進了基金會慈善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八、 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社會公信力
一是加·組織機構建設。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由來自省委農委、省民政廳、省殘聯、省社科聯、市殘聯及企業的15名理事組成,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6名,秘書長1名(兼),內設辦公室、項目部和宣傳聯絡部。并設監事會。同時建立了專職、兼職與志愿者相結合的慈善工作隊伍。二是加強制度建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基金會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章程》《資金、物資管理辦法》《專項基金管理辦法》《印章管理辦法》《授予捐贈人榮譽職務稱號暫行辦法》《財務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同時,明確了基金會各部門職責及崗位職責,公示了基金會捐贈款物接收運行及使用流程圖。三是強化理事會治理機制。建立了有效的理事會治理機制,堅持重大事項通過理事會決定,并切實發揮監事會的職能,形成了決策、監督、執行機構之間的制衡機制,理事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四是依法開展慈善工作。堅持以《慈善法》為準繩,嚴格依法管理和規范慈善行為,建立了較完整的項目運作公開、財務管理公開、善款使用公開的工作機制和自律機制。同時按照省民政廳要求,接受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社會公信力穩步提高。基金會自2014年成立至今,連續幾年通過了省民政廳的年檢和獲得省財政廳、省國家稅務局、省地方稅務局、省民政廳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五是加強黨建工作。按照黨中央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有關文件精神,基金會向省民政廳報送了成立黨支部的申請,省民政廳以川民政機關【2016】58號文批準同意成立“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會黨支部”。目前,黨支部已完成了相關建章立制工作,黨組織活動已進入常態化。
九、強化慈善宣傳及對外交流與合作
三年來,基金會十分注重慈善宣傳工作,不斷拓寬慈善宣傳渠道。通過建立網站,搭建慈善平臺,弘揚慈善文化,及時展現基金會活動動態、捐贈信息及救助人員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通過以《民生慈善簡報》的形式,報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及省民政廳等相關部門,讓他們及時了解基金會工作動態及開展慈善工作情況;通過實施各類慈善項目,充分利用中央及省級相關報紙雜志等進行宣傳,以此擴大基金會影響力。基金會在強化對外宣傳的同時,拓寬了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領域。目前已與世界宣明會、中華慈善總會、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深圳市慈善會及西部創新產業聯盟、省養老行業協會及21個市州慈善會等境內外慈善公益組織開展了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并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機制。同時與省民政廳等相關部門建立聯系機制,以便得到他們的重視和支持。
會上,會長總結了三年來開展慈善工作體會,主要是各方的大力支持是基金會發展的根本保證;學習借鑒、交流合作是基金會發展的助推器;社會公信力是基金會的生命線;真抓實干是基金會的立足之本;精干高效的慈善隊伍是基金會發展的關鍵。
同時,還從強化工作理念、強化項目建設、強化宣傳交流、強化自身建設、強化專項基金建設等五個方面談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會長說:“基金會三年的發展歷程,記載著我們取得的成績,更是一個新的起點,任重而道遠。基金會愿與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為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開啟慈善事業嶄新的未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的中國之夢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