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
這幾年,“校園霸凌”事件被屢屢曝光,引發熱議。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霸凌”通常發生在兩個力量不對稱的人之間,它并非偶發事件,而是具有長期性、多發性,且形式多樣,如:肢體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取綽號、辱罵、嘲弄、恐嚇),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樹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微信、微博、博客、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征、性取向等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校園生活本該是孩子們最美好的時光。但是現在看起來這個單純美好的環境里好像隱藏著一些不那么和諧的部分。到底如何才能減少甚至避免類似悲劇的不斷發生呢?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或多面性,以下從“受害者”和“霸凌者”兩方面來談談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受害者”心理
很多孩子在校園遭遇“霸凌”后并不會選擇主動向家長、老師求助,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多關心孩子,及早發現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
1.衣服丟失或被撕破;
2.身上出現傷痕、淤青等皮外傷,并且吞吞吐吐無法解釋;
3.對學校有恐慌,莫名的拒絕上學,甚至曠課逃學;
4 .情緒化,會突然暴躁或消沉;
5.喪失自信心,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
6.食欲下降;
7.通過各種理由問家長要很多錢;
8.出現睡眠障礙,如:睡眠中容易驚醒,或經常做噩夢、失眠。
國外研究顯示,被“霸凌”的孩子在成年后患上抑郁癥的風險比一般人群要高,建議如果孩子不幸被“霸凌”后,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問題,鼓勵他們再度結交新的朋友。要高度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情緒變化,必要時及時求助專業醫生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另外,家長和學校應該對那些容易成為“霸凌者”目標的同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如:學習特別好或特別不好,個性比較內向害羞、敏感,在人際與社交活動上屬于被孤立的一群,在生理發育方面比較遲緩或弱小,有某種身心障礙。
“霸凌者”心理
導致學生有“霸凌”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來說有四個方面:
1.個性方面,一般比較沒有耐心,行動魯莽,有強烈的支配欲;
2.容易感到挫敗,對他人缺乏同情心;
3.不喜歡遵守規矩;
4.家庭因素,很多“霸凌者”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或缺乏父母的關愛、督促教導,還有一部分“霸凌者”是由于父母過度溺愛、過度嚴厲所致。
梅醫生提醒,很多同學、老師、家長或社會輿論等常會把“霸凌者”當成麻煩制造者,給他們貼上“壞孩子”“學校霸王”等一些標簽,被標簽后的這些人很可能會遭到排斥和疏遠,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慢慢地接受這些標簽所賦予的角色形象。
最好的保護就是預防。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受害”同學的心理問題,更應該及早干預治療那些有“霸凌”傾向同學的心理問題,因為沒有“霸凌者”,就沒有“受害者”。
0~3歲是幼兒第一個成長關鍵期,是幼兒學習敏感期,也是性格培養的關鍵階段,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這個時期,多鍛煉孩子察覺他人情緒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幫助孩子學會更好地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作者系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