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祥
摘 要 體育消費是滿足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手段。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村體育產業雛形的建設,對推動農村體育產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我國目前農村體育消費的現狀層面進行分析,并針對目前我國落后的農村體育消費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體育 體育消費 體育產業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6-000-02
一定量的體育消費支出,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體育活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還是體育消費品市場得以開拓和發展壯大的社會基礎①。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產業結構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變成為以第三產業為主。體育產業在我國是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確定的新興產業,體育被正式列為第三產業,體育產業的性質得到確定②。發展體育產業和事業成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生活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們日益對體育需求的重要任務。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比起來,我國的體育產業較為落后,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體育消費是關系我國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對我國居民整個消費結構的改變、消費模式的轉變有重大意義,而且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和文明的表現,已成為國民生活方式現代化和消費價值觀念進步的標志③。然而,在發展體育消費市場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最明顯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是城鎮和農村體育消費市場之間的不平衡性。所以,刺激農村體育消費,促進農村體育產業和事業發展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農村體育消費現狀
(一)體育參與意識
改革開放使我國農村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農村經濟依然欠發達。因此,生計問題依然是阻礙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首要問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它屬于溫飽階段。對于很多農村人而言,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滿足,要想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超越需要”是不切實際的。根據一項對江蘇省蘇北農村“體育意識”的調查,有 79.6%的人認為體力勞動等同于體育鍛煉,沒有必要再花時間健身,甚至認為“體力勞動就是體育鍛煉”;有17.3%的人認為“體育是有錢人的事”“體育是城里人的事”“體育與自己無關”等④。從這項調查中我們能夠推斷出一個問題,對于體育的錯誤認識是目前我國農村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受我國幾千年小農經濟的影響,“體力勞動即是體育”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二)體育消費結構
體育消費結構是指各種消費品在體育總消費中的比例和相互關系,可分為實物型體育消費和非實物型體育消費。農村體育消費結構不合理,實物型體育消費在總的消費結構中,占據較大比例,比如體育運動服裝消費、運動器材。而觀賞型體育消費和參與型體育消費占據較小的比例,例如觀看體育比賽,參與體育活動。然而,在購買體育運動服裝的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將運動服裝作為生活用品。由此可見,農村體育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性,這主要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關。
(三)體育消費水平
雖然,我國農村的人均收入越來越高,但是富裕村與貧窮村,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所以用人均收入并不能夠真實的反映目前我國農村的收入水平。農村家庭年收入水平較低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么用在體育消費上的支出自然很少。體育消費恩格爾系數在40%以下,體育消費才有可能在消費需求中明顯活躍起來,體育消費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雖然,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但是依然處在40%以上。
二、農村體育消費結構問題分析
(一)經濟狀況
從上述現狀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目前,制約農村體育消費發展的首要因素是經濟水平。我國農村普遍處在小康階段,甚至有些貧困地區的農村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如果農村人口對生活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那么就不會存在對更高層次的身體素質、精神文明和全面自我發展的追求。還有,城鎮與農村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依然比較明顯,這也是阻礙農村體育消費的主要原因。
(二)體育消費意識淡薄
農村體育消費觀念普遍比較傳統、狹隘,“體力勞動就是鍛煉身體”思想根深蒂固。他們普遍認為體育與自己關系不大,體育都是有錢人的游戲⑤。把對物質條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認為將金錢消費在體育方面就等于浪費,農村普遍的觀念賺錢為了養家糊口?!敖】低顿Y”的消費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們的思想。
(三)體育場地設施缺乏
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開展體育活動最基本的條件之一。農村人口占據我國總人口的70%,然而只有20%左右的體育場館建在農村。而農村現有的體育場館和設施也存在很大問題。例如,設施不健全,許多村子只有寥寥幾片籃球場;場館設施陳舊失修等現象。多數的體育場館設施為私人蓋建,主要以盈利為主;學校場地設施嚴禁對校外人員開放。公益性的體育場地設施嚴重缺少,人們日常鍛煉場地主要以房前屋后為主。
(四)余暇休閑方式消極
農業的生產方式與其他產業的生產方式大為不同,主要受季節影響。農忙時節,人們忙著豐收,沒有余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平時非農忙時,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農村人口多是老人和孩子,他們被繁雜的家庭事物纏鎖著。所以,很難有時間和精力經行體育活動。
另一方面,消極的生活方式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余暇時間。在農村,人們普遍的休閑方式是看電視,串門嘮家常,打牌或者睡覺。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消極的生活方式,并且安于這種生活。在大多數人的思想中不存在體育休閑生活方式的意識。
(五)體育人口偏少
體育人口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口現象和體育現象。它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體育指標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也是制定社會發展規劃與進行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重要依據。農村不同年齡段參與者的比例明顯低于城鎮人口,且隨著年齡增長,差距不斷擴大,呈下降趨勢?,F今農村人口到城市務工人員不斷增加,流動人口很大,現階段還要重視“農民工”的體育權利和體育管理問題。發展農村社區體育,不斷提高農村體育人口的比例,擴大農村體育人口。
三、對策與建議
(一)做好宣傳工作
一方面,城鎮與鄉村之間加強體育文化溝通,施行“體育文化下鄉”。城鎮文體機構經常性地下鄉宣傳體育,進行體育表演。將體育文化滲透進農村文化當中,營造一種崇尚體育運動的氛圍。另一方面,由村民委員會建立體育宣傳協會或者村民自發組織形成宣傳協會,加強體育宣傳工作。
(二)提高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投資建設
政府提高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投資,平衡城鎮與農村之間的投資差距。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建設農村體育場館設施,引進社會資金。農村的閑置用地比較多,所以可以發揮當地人的聰明才智,利用獨有的地理環境,合理開發體育場地設施。雇傭本地勞動力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給他們報酬。這樣可以提高農民收入,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三)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
成立農村體育協會,聘用一批人或者農民自愿參加。協會負責定期舉辦體育活動,結合當地的傳統特色,舉辦體育比賽、體育表演。有些農村人口結構以組為單位,例如一個村子的人分為幾組,一組有多少戶人家??梢耘e辦組與組之間,村與村之間的體育比賽。比賽內容主要以特色性、有趣性,能和體力勞動結合的項目為主。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引導農民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
(四)開發體育消費市場
我國農村體育消費市場具備很大的潛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農村體育消費市場主要由體育用品消費市場構成,沒有得到開發。這一方面與農村落后的經濟水平有關,另一方面,缺少相應的優惠投資政策。政府對農村的投資建設固然重要,但不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關鍵是要引進社會資金對農村體育市場的投資。其一,政府加強在融資方式、稅收減免以及土地使用權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社會和民間資本進人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其二, 發揮現有的農村公共體育資源擴散效應,帶動農村體育消費市場良性運轉,進而吸引體育產業集團投人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⑥。
注釋:
① 柴紅年.浙江小康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1):80.
② 李文輝,陶于.影響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變動因素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3.24(6):35.
③ 李新.青海省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④⑤ 于桂林.蘇北農民體育發展現狀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21.
⑥ 陳忠英,張滿林.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籌資困境與策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2):125.
參考文獻:
[1] 郭寶科.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民體育消費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北省農民體育消費為個案[J].安徽體育科技.2010.31(6):4-6.
[2] 姚磊.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心鎮居民體育消費現狀調查分析——以安徽省農村中心鎮為調查個案[J].體育文化導刊.2007:10-12.
[3] 柴紅年.浙江小康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1):80.
[4] 李文輝,陶于.影響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變動因素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3.24(6):35.
[5] 李新.青海省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6] 于桂林.蘇北農民體育發展現狀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21.
[7] 陳忠英,張滿林.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籌資困境與策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