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博+李鼎函+林晴
摘要:供應鏈金融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問題,同時極大地降低供應鏈管理的成本,進而增加供應鏈盈余,成為資本市場一項備受青睞的商業融資新活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將我們帶入了大數據時代。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給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又將呈現怎樣的發展形態?本文就相關內容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大數據數據挖掘
一、基本概念
(一)供應鏈金融定義
供應鏈金融是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全部合并起來看做一個整體,以核心企業為依托,以真實貿易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封閉資金流或者控制物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二)大數據時代定義
研究機構 Gartner的定義:大數據是指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維基百科的定義: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目的的資訊。透視不同機構給出的相關定義,大數據的含義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數量龐大”,更重要的是數據背后所蘊含著的“痕跡”,強調的是對數據的巧妙挖掘和應用。
二、大數據時代對供應鏈金融的影響及機理
(一)大數據幫助建立供應鏈金融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在大數據環境下,銀行能夠立足供應鏈生態對需要融資的企業乃至整條供應鏈進行一個完善的信用評價,從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授信企業的資信評估。有了大數據,企業不僅僅是從經營周轉能力、銷售利潤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壞賬率等極易在財務報表上造假,且無法完全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全貌的指標來評估。
(二)大數據降低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的信息不對稱性
一旦出現了大數據,銀行與企業之間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中進行充分的數據分析從而獲得有用的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金融行業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客戶資源、交易數據等等將是從大數據時代中獲利的當之無愧的領先者。銀行能夠在以往信用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完善信用評價模型,更好地掌握客戶信息。運用大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決策將降低供應鏈金融的信息不確定性。
(三)大數據將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大數據的出現有效地改善供應鏈上各個環節或者角色的生產效率。供應鏈中存在的牛鞭效應使得供應鏈上的不穩定因素逆向傳動,信息逐漸失真,造成某些環節的缺貨或者積壓。比如在制定生產計劃的時候,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精準的需求預測,結合對目標市場的分析和歷史數據,通過對這些大數據的分析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精準預測,同時與供應鏈上的企業共享,以便各個環節都能制定出合適的運營計劃,減少供應鏈風險。同時大數據的應用還能降低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成本。
(四)大數據幫助物流企業成熟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物流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拓展數據來源,整合多方面數據,加深物流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的程度和能力。讓物流企業能夠通過分析大數據有效監管中小企業作為質押物的存貨。
三、大數據時代下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方向
(一)金融+數據+平臺的齊頭并進
盡管是剛剛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已經催生了以互聯網企業為主導的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互聯網企業得天獨厚的數據資源使得其在大數據時代擁有天然的寶貴財富,于是迅速地異軍突起,開辟出了新的模式。然而其在金融業務領域的短板也是不容忽視的。相反,擁有雄厚資金和金融專業知識技能的銀行卻囿于數據收集與處理技術,不能更好地發展其供應鏈金融業務。因此在大數據時代,雙方會加深合作,彼此促進,打造一個“金融+數據+平臺”的模式,搭建上下游交匯的網絡服務平臺,利用彼此的優勢,真正做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無縫銜接。
(二)覆蓋面更廣
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中,盡管條件放寬,從對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轉移到了對供應鏈的評估,然而依然有很多需要資金的企業因為資信評估不夠無法獲得融資。而在大數據時代,資信評估的考量更為多方面,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受益者從原有的中小企業拓展出去,甚至延伸到了中小微企業。同時,手續方便、業務成本較低等優勢使得更多的企業愿意選擇這樣的融資方式。因此,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將會變得更廣。
(三)向數據質押信用擔保方向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企業都累積了大量的交易數據,如歷年銷售額、履約情況、合作年限等等,由此產生的數據質押是大數據時代獨特的產物。數據質押指的是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通過交易過程或者其他行為中產生的能夠交叉驗證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授信,用戶憑借信用程度進行擔保貸款。不再依靠對貨物價值的評價或是預付款項的追蹤,利用金融數據質押進行信用擔保,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個特點。
(四)數據、信息共享化
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需求更加迫切,無論是從質量方面還是數據方面。因此,傳統的各方所持有的僅僅滿足自身需要的數據是不夠的,數據共享是各方利益所趨之下的共同選擇。在將敏感的數據脫敏之后,將各方的信用數據、交易記錄等等在共同的信息平臺上進行共享,讓數據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將其禁錮在一定范圍內。同時,對于數據安全方面也應有更加可靠的技術,反正信息共享的順暢,引導信息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五)數據利用技術提高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特征使得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提高數據處理和收集能力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數據不等于信息,即使擁有了大量的數據,但是無法從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也是不能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因此大數據時代提升數據開發與使用能力必將是供應鏈金融各主體都需要保障和關注的一個熱點。在大數據時代,想要做好供應鏈金融服務,必然要提高數據挖掘與處理的能力,才能利用好各個維度的數據,充分展現大數據時代下的供應鏈金融特色。
參考文獻:
[1]康書生,曹榮.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融資領域的應用研究[A].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2]繆苗.大數據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特點及發展趨勢分析[H].2010.
[3]宋華.供應鏈金融[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