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要:201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提出,建立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強調資本充足率、廣義信貸、利率定價行為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本文結合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內容特征,闡述了其對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并相應提出了商業銀行在該監管體系下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商業銀行
一、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背景及特征
(一)背景
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單一的微觀監管并不能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起到有力的監管作用,宏觀審慎管理亟待建立。目前,我國經濟長期將延續L型走勢,由于產能過剩和杠桿率過高,金融業的信貸風險上升,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存在的潛在可能性較大。不良貸款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然難以見底,影子銀行規模過大,監管套利增多,以上問題帶來的信用、利率等風險問題層出不窮。融資多元化、融資渠道增加,金融不斷創新使得現有“一行三會”監管模式捉襟見肘。同時,我國2016年經濟平穩增長,穩中向好的經濟形勢適合加強監管,深化推進宏觀審慎管理的機會。
2015年底央行宣布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主要由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七大方面構成。
(二)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的特征
1.MPA關注廣義信貸
央行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等新型信貸組合納入評估體系,擴展了信貸監管的范圍,以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減少各類挪騰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行為。
2.MPA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加強資本約束
資本充足率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中享有“一票否決”的性質,即使其他六大指標均合格,一旦資本充足率不達標,則該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評估被判定為不合格。
3.MPA重點考察利率定價行為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央行不再對金融機構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加強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行為監管有利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約束非理性的定價行為,優化競爭環境,防范系統性風險。
4.MPA具有靈活性和前瞻性,是一個動態的監管體系
MPA摒棄僅關注時點調整指標的做法,按季度的數據進行事后評估,同時按月進行事后檢測和引導,信貸監管更具彈性和靈活性,使得金融機構間資產挪騰變得毫無意義、資產擴張平穩有序進行,有利于維持監管指標的穩定性與真實性。
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發展現狀
1.銀行利潤增長分化。普華永道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7家上市銀行凈利潤達到1.32萬億元,同比增加3.2%。其中,6家大型銀行凈利潤9870億元,同比增加1.92%;7家股份制銀行則為2697億元,同比增加5.26%;9家城商行為518億元,同比增加16.13%,在各類銀行中增速最快;5家農商行則為130.2億元,同比增加15.79%。
2.大型銀行稅前利潤下降。主要是受凈利息收入負增長和手續費收入增長乏力的影響,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利潤增長下滑。例如,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撥備前的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3.26%、6.83%、4.89%,計提撥備后則為5.26%、3.73%、2.74%,只有浙商銀行、招商銀行沒有受到明顯影響。
3.在資產端,各類銀行的貸款亦呈整體下降趨勢,投資資產、同業業務的占比則顯著上升。數據顯示,27家上市銀行中,6家大型銀行貸款占比50.52%,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為45.87%,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而農商行則為38.54%,下降0.84個百分點;城商行的貸款占比為33.21%,同比下降2.02個百分點。
大型銀行的投資余額在資產中的占比為25.77%,同比上升3.18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依次為32.5%、31.26%,同比上升2.76、2.45個百分點。加上同業資產,大型銀行的同業、投資類資產占比已經達到32.07%,股份制銀行也已達到41.09%,與同期貸款規模相差不遠。城商行、農商行占比更高。
4.債務證券在負債中的占比呈上升趨勢。六家大型銀行已發行債務證券在負債中的占比為2.94%,上升0.43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分別為8.45%、10%、7.93%,分別上升1.92、3.07、3.23個百分點。
(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從積極方面來講,MPA體系有利于敦促商業銀行加強資產多元化、提高資本充足率,對于督促商業銀行信貸范圍的擴大有積極作用。
2.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模式需重新選擇。同業業務、股權投資等業務在過去幾年內飛速發展,但在廣義信貸管理下的宏觀審慎體系下,以上業務將受到較大的影響。不論是實力強的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是實力較弱的農商行,謹慎推進同業業務及投資資產業務,將是較理性的發展方向。
3.挪騰表內資產將變得毫無意義,轉向加強以資本金為核心的管理。在MPA體系下,央行重點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日常監管,督促商業銀行在事中事后均加強對貸款、投資資產、中介業務的追蹤監控,規避季度末同業代持、投資等資產挪騰行為。同時,以資本金為核心指標的監管體系,要求商業銀行加強資本金管理,一定程度上將促使表外資產轉表內資產配置。
4.資產配置方式或面臨壓力。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催動下,商業銀行為規避監管限制,轉向“輕資本”的資產管理業務,給資本配置帶來的廣大的發展空間。而MPA重點加強廣義信貸監管,擴大了信貸監管的范圍與力度,“大資管”的資產配置模式將會受到廣義信貸指標的約束,對商業銀行來說將帶來資產配置方面的嚴峻挑戰。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大力開發金融創新型產品,提升競爭能力
MPA注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并且在廣義信貸管理下,擴大資本金規模或成為商業銀行競爭的關鍵。商業銀行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工作,開發高效的金融產品,吸引企業與居民的投資,并通過利用互聯網金融這一大數據平臺,發揮其整合資源、便利交易、降低成本的優勢媒介作用,促進融資渠道轉型,從而通過負債端來增加資金流動性。
(二)發展中間業務將成為主要驅動力
商業銀行利用信譽、信息、機構網點等方面的優勢,為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從中賺取手續費或傭金,這項業務將不會占用商業銀行的資本,受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監管影響甚微,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商業銀行可以充當專業顧問開展信托業務,大力發展租賃業務等。但對于綜合服務能力與實力較弱的部分城商行、農商行來說,將是一個需要不強化的業務方向。
(三)重點發展同業業務,致力于同業創新
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有了飛速的發展,其中,同業存單作為一種新型負債業務,是2016年增長最快的負債類別之一。盡管由于買入返售等業務納入廣義信貸體系之中,同業規模將受到較大的限制,只要理清同業資產風險,使風險可控,對于那些資產負債多元化、風險管理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來說,仍需要加強同業創新,發展同業業務。
(四)降低不良資產率、減少不良資產仍是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
2016年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額以及不良率總體處于可控水平,且有下降趨勢,但仍需警惕未來年度內不良資產增加的趨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不良資產重組、打包出售以及債轉股等方式化解不良資產,契合MPA對資本金的監管,提升核心競爭力。
(五)制定適合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表外資產業務對策
由于表外業務受廣義信貸管理體系的制約較小,商業銀行加強表外業務的發展有利于提升資本質量,獲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不同發展實力的商業銀行對待表外業務應該制定不同的發展計劃,從而表外業務差異化發展。總的來說,對于實力較弱、中介同業業務規模小、存款吸收能力不強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尤其是農商行以及城商行,應降低對表外資產業務的依賴,在表內業務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進而擴大表外業務的規模。對于實力雄厚的大型商業銀行,發展創新表外業務產品,如理財投資、信托等,加強風險管理模式、信息披露制度、審計制度的同步發展,注重長期策略。
(六)構建金融控股公司,實現多元發展
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53家金融控股公司,其中銀行系突出的代表有建行、農行金融控股公司,涉及銀行、證券、期貨、租賃、信托等多種金融業務。金融控股公司作為由分業經營推向混業經營的最佳模式,首先能夠擴大商業銀行業務規模,增加利潤收入,實現多元化發展;其次,非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聯系密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整合資源,發揮協同作用,建立通過增加金融產品數量和品種,利于降低成本實現金融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再次,在資金調配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在后續融資上更便利,有利于資本運作,符合MPA資本金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利于降低監管難度,減少監管壓力,降低監管風險及市場風險。
當然,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占有金融資源過大,其系統風險的危害比較大,存在內幕交易和利益沖突,財務杠桿比率過高,這些問題都將影響金融穩定與安全,與MPA降低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和去杠桿化的目標相違背。建立風險預防與管理機制,強化內部子公司的協調合作,加強監管,實現控股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任務。
四、結語
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不僅提升了監管主體的監管效率,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和推行逆周期調節有重要意義,是避免“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的重要舉措,更利于推進維護金融安全任務的進程。在該體系下,商業銀行應在立足自身實力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立足廣義信貸及資本金管理等監管指標,合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謹慎投資、發展同業業務及中介業務,致力于實現貸款、投資、表外業務等多元化發展,防范理財業務、互聯網金融業務等多重風險,實現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振濤.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概念之由來[J].金融博覽, 2016(3):36-36.
[2]張強.宏觀審慎管理工作機制及商業銀行應對策略[J].海南金融, 2016(10):32-36.
[3]鄭聯盛,楊曉晨.商業銀行應對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之策[J].銀行家, 2016(6):57-59.
[4]張苑柯.銀行業實施IFRS9倒計時:找到盈利合規平衡點是關鍵[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70425/n490607572.shtml,,2017-04-25/2017-05-01.
[5]普華永道.銀行業快訊:2016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