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當前,我國已進入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今后二三十年,城鎮化將繼續是帶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創業就業、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的戰略選擇和重要動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制約因素思路對策
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和戰略意義
(一)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提高他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創造穩定就業的條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不是只是建樓房、廣場等城市硬件設施。所以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由過去片面追求城市“攤大餅”式發展,轉變為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文化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鎮化要體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要有利于破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由偏重經濟發展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使城鎮化從外延擴張轉向品質提升。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使農民能在城鎮立足和發展,切實改善他們的居住、就業、醫療、子女就學等基本生活條件。
(三)統籌城鄉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的特色
新型城鎮化的特色就是由原來的重城市輕農村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也就是說要由原來的重單項突破,改變為大力推進戶籍、保障、就業等綜合配套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組織建設等方面的一體化,根據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地區實際出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提高、完善大城市與積極發展中小城市相結合,促進區域城市化的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四)布局優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要求
發揮政府在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作用推進新型城鎮化,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以特大城市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功能,提高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活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劃定生態紅線,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二、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的主要問題
城鎮化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總體水平仍偏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57.35%。由于我國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在城鎮化人口中有2.6億的農民工,他們人在城市,戶籍卻在農村,因此按戶籍統計的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而且由于這2.6億人口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如果他們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這種城鎮化只能說是“偽城鎮化”。
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制約經濟發展的矛盾突出。目前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已經成為擴大內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突出問題。由于城市的規模和發展不平衡,進入門檻提高,運營成本以及勞動力生存成本也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產業轉移的渠道不斷收窄。在部分企業中,資本、技術替代勞動的速度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呈不斷下降趨勢,這樣發展下去,最終會使城市化進程全面減緩,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固化,甚至令經濟增長停滯于較低水平,既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也帶來社會風險和隱患。
城鎮化發展滯后導致消費結構升級受限。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占了重要地位,消費結構升級是現階段消費增長的主導力量。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費意愿迅速膨脹,但是消費渠道狹窄,汽車、房產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方面。受城鎮化發展緩慢的影響,汽車、房產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限行限購,這必然影響消費增長速度,影響擴大內需的潛力,進而制約經濟發展水平。
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社會管理能力明顯不足,形成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管理能力方面的瓶頸,制約了城鎮戶籍的放開速度,也制約了城鎮化步伐。
三、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統籌步伐,探索出一條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城鄉產業結構升級。新型城鎮化過程也是產業集聚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現階段推進新型城鎮化,應將二、三產業的協調、高效發展作為城鄉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要根據本地實際將城鎮化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合理發展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要同步提高進城務工人員、農業人員和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素質,推動全社會消費結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演進。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應加大現有大城市的基礎功能建設力度,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平臺,提高其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多渠道融資機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流向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鼓勵和引導大都市區人口和產業向周邊城市和城鎮擴散,在更廣闊空間內提升大都市綜合承載能力。
改善公共服務,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新型城鎮化過程也是農村人口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的過程,要堅持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創新和完善政策措施,使新型城鎮化從“外延式擴張”轉變為“內聚式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生產生活功能。政府應通過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進城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將土地收益中的一部分納入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為他們提供更有保障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參考文獻:
[1]劉中奎.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發展,2014(12).
[2]陳詩波,李偉,唐文豪.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對策探討[J].理論月刊,2014(4).
[3]諾金.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與完善對策[J].中國商論,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