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怡華
【摘要】針對小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熱情不高、方式單一等問題,本文以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為例淺析如何打造有味道的“閱讀大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英語 學科閱讀
什么是學科閱讀? 以學科為本位,從教材出發,鏈接相關閱讀材料,組織開展的各類閱讀活動。在學科閱讀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知識,還能掌握閱讀方法拓寬閱讀視野,有效提高自身素養,終身受益。現在小學英語越來越注重學生的閱讀,從新開發的譯林版教材來看,與老的教材最為明顯的不同就是引入了英語經典故事以及趣味十足的Bobby and Sam卡通連續劇。五六年級的教材里出現的Culture time這一新興板塊,更是重點介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旨在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學科閱讀做好背景鋪墊,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教材沿用了幾年下來,學生對于英語閱讀的熱情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表面背誦階段,更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去尋找一些閱讀素材來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鑒于這樣的狀況,師者應該轉變常規的教學方式,從平時就點滴注入閱讀因子,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閱讀的快樂。下面我就以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為例,淺析如何打造有味道的“學科閱讀大餐”。
一、了解教材,尋找輔料
如果把課堂比作廚房,那么當堂課的教材內容就是這餐的主要食材,只有看到食材才能去大膽想象理想中的成品,教學也是如此。這時候文本的標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概括詞,它精煉地囊括了主要內容。在教授新課之前,我通常會對學生說:“明天我們要學習第8單元,同學們你們知道第8單元的課題是什么嗎?”學生翻開書本回答“是圣誕節”“你們知道圣誕節嗎?你過過圣誕節嗎?怎樣過的呢?”簡單的幾句話乍看無關痛癢更似閑聊,但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胃口”,立刻七嘴八舌議論開來。
待學生們稍稍平復下來,對于口若懸河的學生給予贊揚,贊他們課外知識豐富,對于默默傾聽的一類同學也給予贊揚,贊他們好奇心濃厚求知欲強。然后讓對圣誕節不太了解的學生發言,問問他們想知道關于圣誕節的哪些內容?于是有了更多豐富可愛的問題“圣誕節在什么時候?真的有圣誕老人嗎?圣誕節要吃些什么特別的東西嗎?……”帶著這些問題,鼓勵大家找資料查證,表現好的學生明天課上還會被評為“了不起小博士”。這些前期的準備工作都是為預熱第二天的閱讀新課,在一開始就吊足學生的胃口,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閱讀課的效果,做得好絕對事半功倍。
二、處理教材,添加佐料
閱讀教學絕對少不了教學策略的滲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應該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傳授他們閱讀策略和方法。基本的閱讀策略有:預測、略讀、精讀、尋讀、推斷等。這就好比烹飪方法“燉、炒、煎、煲”,不同的食材選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多管齊下。不同題材的文本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故事型的文本,往往會有時間、任務、情節等元素,因此遇到這一類的文本,我們可以直接給出圖片(可以是故事封
面),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內容。如Who,When,Where,What,How,Why等特殊疑問詞,都極具指向性。進而我們可以通過看動畫片或者聽故事等方式,帶領學生感知文本。在處理文本的時候,涉及到的新詞匯新句式如何才能讓學生以最佳方式習得并理解,就需要每位老師的功力和手法了。例如4B Drawing in the park一課中,Tim畫畫到底如何?文中并沒有給出直接答案,這就需要大家通過閱讀理解和體會,在處理這一細節的時候,有位老師給出了一個選擇題,分別是兩幅圖畫,第一幅是一條精美的小船,第二幅是雜亂的線條并且無法辨認畫的到底是什么,讓學生選擇哪副畫有可能是Tim做作,這時候,學生們舉手都爭相作答。還有在問路一課中,三位主人公分別描述了各自到學校的路線和方式,在文本閱讀之后,老師為了考查學生是否理解到位,設計了一道推斷題,呈現一張簡易地圖,地圖上分別有ABC三個點,然后讓學生判斷分別是誰的家。這種題型屬于推理燒腦系列,略微有難度,但絲毫沒有阻擋學生們想要尋求正確答案的步伐,看得出都在動腦思考著。可見這種處理方式也是非常成功的,是學生們非常樂于接受的。
三、延伸教材,回味無窮
要讓學生嘗到甜頭他們才會孜孜不倦的沉醉其中,課堂上對文本的處理方式和文本本身的閱讀趣味最能打動學生的心靈,當他們沉醉于閱讀的世界里,當他們胃口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是教學的成功之處。所以當學習完了某個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去查找類似的文本自讀然后分享,比如六年級學習了獅子與老鼠這一則寓言故事后,就可以讓學生去找找其他的寓言故事,帶來在班級里分享;也可以欣賞相關類型的迪士尼原聲動畫,漫游在影音世界中的英語王國。同時有一些作業中出現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也是非常不錯的拓展文本。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如果老師能再拓展延伸一點,給學生一些圖文資料,講述學生們普遍好奇的“西方世界”,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例如在學習了中西方早餐文化不同后,作業中出現了英國的飲食介紹,由于自身的經歷,我一般都會拓展開來跟學生分享更多英國的風土人情,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在這個國度的親身感受講述給我的學生們,伴著旅途中的相片,帶領學生共同領略不一樣的風景和文化,讓學生對這個國家感興趣,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感興趣,繼而促使對英語這門語言感興趣。
只有精心烹調好每一次“閱讀大餐”,才能成功吸引學生的目光;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品嘗欲”才能順勢抓住他們的“胃”;只有他們體驗到閱讀大餐的魅力才會逐漸養成一種自發的習慣,不斷去探索去品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