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烽墻
摘要:在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及提出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從比較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就業情況入手,分析二三線城市就業的優劣點,尋求促進高校畢業生向二三線城市就業的方法,提煉高校畢業生去二三線城市就業的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二三線城市 勞動力區域結構調整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供給側改革即將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中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我們常說的“新常態”。在不考慮臨時性的經濟波動而只考慮經濟增長問題時,中國已經從一個“需求決定型經濟”轉變成“供給決定型經濟”。在給定的技術條件下,如果一個經濟體是供給決定型的,則其生產要素(如勞動力)的供給基本上接近充分就業狀態,從而成為產量的約束。正因為如此,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供給側,這是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起點。
產能過剩是一種結構性問題,由經濟增長方式的錯配所致。當經濟社會總體存在著勞動力短缺問題時,即使增加那些過剩產能行業的需求,也只能使勞動力因為工資差異從一個行業轉移到另一個行業,其結果必然導致某些行業的產量增加,某些減少,總體增加量則十分有限,甚至不增加,但工資的上升將引起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正因為如此,只要勞動力短缺,經濟社會基本上就是一個由勞動力供給所決定的供給決定型經濟。
本文將探究勞動力區域結構調整對供給側改革所產生的意義,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向二三線城市流通對供給側改革所產生的的意義。
二、現狀調查
據《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7》顯示,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些一線城市在城市規模、經濟水平、科技創新、國際化進程等方面都占據中國大陸城市水平的制高點,在各種領域全方位領先其他城市。
自1999年起,全國高校開始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達765萬人。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告別了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但是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還沒有與時俱進地轉變。部分高校畢業生仍持有只到大城市就業,只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央企就業等過高的就業期待。高校要教育畢業生以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當今,大學生就業問題面臨總量矛盾長期存在和兩種結構性失衡(技能、區域)突出的雙重困難,而現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區域性配置不均衡成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主要癥結,而這種區域配置的不均衡會加重總量上供求失衡的矛盾。
二三線城市就業機會越來越多,人才供給卻越來越少。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就業幾近飽和的一線城市仍然是許多高校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地點,他們寧愿“漂在”一線城市等待機會,也不愿意去二三線城市謀求發展;另一方面,許多新興二三線城市缺乏人才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已經成為阻礙這些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如果不妥善處理,不僅會在原本就已經嚴峻的就業形勢上雪上加霜,而且可能影響我國區域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
三、數據展示
根據智聯招聘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勞動力需求之間的比例為1.38∶1,到2010年這一比例就變為0.99∶1。也就是說,2010年我國二線城市的勞動力需求已經首次超過了一線城市。
智聯招聘聯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CIER)報告顯示,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三線城市就業形勢出現好轉。2016年第二季度不同城市用工需求增長情況表明,二線城市上升29%,三線及以下城市上升27%,而一線城市僅上升16%。
四、二三線城市就業條件優劣對比
1、二三線城市就業的有利條件
(1)就業機會多,發展空間大
相比較大城市的勞動力資源飽和狀態,二三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升級和大量外來人口所聚集的新增需求,不僅為二三線城市帶來更多商機,也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名牌或大型企業已經逐漸把眼光轉向了二三線城市,他們帶動二三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而這些二三線城市在迎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更加需要來自高校優秀的畢業生,更加渴求人才。這都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2)就業政策比較寬松,優惠條件多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的黨和政府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出臺了很多政策來鼓勵大學生就業。比如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都享受到多項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等等。在這樣優惠的政策條件下,很多年輕人的自身能力有了更好的、更豐富的發揮平臺,對于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人生理想等都打下了很好的優勢基礎。
(3)就業的競爭壓力較小
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二三線城市的優勢還在于就業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相比一線大城市的人才趨近飽和的狀態來講,二三線城市的人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沒有一線城市的競爭力高。同時很多二三線城市也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需要大量的人才參與到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有能力的大學生在這種競爭壓力相對較小的環境中,也更容易受到安置和使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4)生存成本較低
住房壓力可以說是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一線大城市的房價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在二三線城市,住房方面的經濟壓力就會小很多。除了住房成本低,二三線城市的物價,交通等生存成本都要比一線城市低一些。
(5)二三線城市宜居城市較多
根據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對中國289個城市進行的調查,評選出了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這十佳宜居城市中,除了排名在第十位的香港是一線大城市之外,其余九個城市均是二三線城市。“宜居”這一特點現在越來越多的成為了人們選擇城市生存的重要考慮因素,那么很多二三線城市在這一點上面的優勢也就顯現了出來。
2、二三線城市就業的不利條件
(1)信息溝通不暢
二三線城市不如一線大城市發達,信息溝通不暢。例如在就業信息市場中,由于信息溝通不暢的原因,很多身處大城市的大學生不了解或者不知道二三線城市的就業信息。這對于二三線城市吸引人才,以及大學生去二三線城市發展,都存在著不利的影響。
(2)當地人觀念滯后
很多二三線城市的人民,接觸新鮮事物、新鮮信息的機會比大城市少,也就導致了觀點相對滯后。當地人觀念滯后也使消費觀念、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相對滯后。很多大學生從大城市帶來的新鮮的理念和項目等,不是很容易讓當地人馬上接受,這也成為了一個不利因素。
(3)現代化的推進延遲
二三線城市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都阻礙了當地現代化的推進。比如二三線城市的商貿圈,大型影院劇院的數量都遠少于大城市;一些新興的科學技術也更晚的推廣到二三線城市。這也對二三線城市發展新興的產業造成了一些阻礙。
五、大學生就業向二三線城市流動的意義
勞動力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有助于解決二三線城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二三線城市的人才和勞動力的充足,也有利于城市的發展,有助于我國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緩解一線城市的人口壓力。
如果畢業生是回生源地的二三線城市就業,將有助于緩解中國的養老問題。由于中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實施,我國很多80、90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常年在外地就業,導致父母成為或即將成為空巢老人。如果他們回鄉就業,會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2016(2):17.
[2]龔剛等.從技術引進走向自主研發——論新階段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J].經濟學動態,2013(5).
[3]馬恩,楊東,白延寧.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地域流向研究——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J.理論前沿,2013(14):16.
[4]曾湘泉,李曉曼.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區域性失衡之困[N].中國教育報,2011-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