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過于單一而沒有變化性的教學很容易減少學生學習的動力及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學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如果能抓住這段重要時期對學生實行多元化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多元化能力,對他們以后語文學習道路上的益處不言而喻。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是激勵個體行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它具有喚起個體的行為,引導行為朝向一定的目標努力,維持、增強或減弱行為的強度的作用。動機如同汽車的引擎和方向盤,它既為人的活動提供動力,又可以對活動的方向加以調整。動機強的人一般在完成學習任務中的堅持性也比較強。但動機并非越強越好,過強或過弱的動機都不利于學習,中等強度的動機下學習效果最佳。
就語文學習而言,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學習的意義,喚醒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渴望與熱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有益于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使自己更具備人的尊嚴與價值,而并非是為了應付考試或應付父母。只有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才能從學習中不斷獲得滿足,而這種滿足的體驗又促使他們對語文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語文學習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學生們也無須死記硬背那些考完之后就會基本忘掉的死的知識,他們在語文學習中也對自己的行為態度擁有較大的自控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使語文學習具有可持續性。
二、進行自主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然而,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覺得語文枯燥乏味,學和不學一個樣。而那些照本宣科、步驟教條式、書山題海訓練式的教學,更讓學生對語文課的厭惡變本加厲。要想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成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樂園。作為教師,我們不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那個教科書的照本宣讀者,教師是智慧的化身,他靈活地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他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隨時隨地、隨機應變地調整原定的教學步驟,有著一定的靈活自主性。
三、運用探究教學
眾所周知,“爭強好勝”是我們每個人的共有心理,學生也不例外。假如,在教學中教師能認真地鉆研教材課文,精選材料,并巧妙地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現有的知識結構,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這就意味著那些“伸手即采”、“夠一夠也采”的問題,決不能成為學生探究的任務,而是要設定一些“只有跳一跳,方可采”的富有挑戰性、高質量、有價值的研究論題,使他們充分獲得探究的空間,促使學生在更復雜的思維水平上進行理解。
例如,教學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我們教師該如何處理設計教學呢?
我們知道,作者在文中除了回憶在日本留學期間和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幾件往事,也解釋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愛國救國情懷,但對后者的解釋作者處理地十分含蓄,不那么直白。如果由老師來個傳統的“滿堂灌”的講解教學方式,是可以講透魯迅先生在日留學期間的愛國情感的變化過程,也可以節約課時。但是我們的學生就只能機械地記憶了,卻未必有深切的感受,思維能力也無法得到相應地鍛煉。為此,筆者嘗試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導入新課時,就創設情景,做足“假設”的文章,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學生大膽設疑,如“我們所熟知的魯迅,他從事的是什么職業?”(作家)“而他所回憶的藤野先生是教授什么學科的?這說明魯迅原先的愿望是什么?”(醫學)“是什么改變魯迅的志向,使他改寫自己人生的方向?”“導致他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的這一思想上的變化來得突然嗎?為什么?請從文中找出依據。”在一系列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被激發了,他們會自主地深入文本,去感悟魯迅先生當年在日本所經歷的特殊的心路歷程,從而明確作者遠離國土赴日、由東京改道仙臺、途中關注“日暮里”“水戶”兩地名及最終棄醫從文的原因。
四、利用電子白板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漢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很多,如果不用一些方法,他們的小腦袋能一下子裝下這么多字嗎?很難!怎么辦呢?總不能讓孩子剛剛學習漢字就對他厭煩吧!于是,我想到了利用電子白板來幫助學生識字,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利用電子白板識字,可以引導學生輕松愉悅地識字,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的生字時,文中的“渴”“喝”兩字學生很容易混淆,怎么辦呢?我就先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凸顯功能,把兩個字的偏旁變紅,然后引導孩子有偏旁著手,結合實際思考,缺水了,人渴了,自然是需要水,也就是“三點水”了,而喝水時是要用到嘴巴的也就是我們的“口”了,因此喝水就是“口字旁”了,再用了白板層的效果,這兩字點擊變化相機口頭組詞,讓孩子加深對兩字的認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開心,注意力集中,邊喜歡參與,識記字自然深刻,學生就不會再寫錯了。在指導學生寫生字時,我讓學生借助筆順表,細致地分析漢字的結構、筆畫、筆順,自能識字。教學時,我利用白板課件的優勢,創設互動游戲:將生字拖入田字格,以便讓孩子看清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接著,在學生自主識字的基礎上,我從旁點撥和指導,并作范寫指導。多媒體出示田字格,一邊寫字,一邊提醒容易寫錯的地方。然后叫學生寫,把學生寫好的字用實物投影儀投出,當場評價學生的字,以鼓勵學生認真寫好每一個字。這樣既形象又直觀、有趣的教學可以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果,還使學生很快領悟到字詞的意思。真好!
總之,語文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對語文教學方法加以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時刻保持興趣盎然的狀態,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語文知識的奧秘加以主動的探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得以逐步形成和提高,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