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祿倫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運用表達能力的體現,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起著多方面的作用。眾所周知,作文是小學生最頭疼的課,所謂語文教學難,而作文教學難乎其難,原因很多,諸如:學生知識面窄,詞語貧乏,生活經歷單純等都是造成小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的原因。那么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呢?本人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好字、詞、句、說寫結合
小學低年級主要是字、詞、句教學,有人誤認為:作文教學是中高年級的事、與低年級沒有多少關系。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沒有字詞何來的句,沒有句又怎么能寫出作文呢?小學生作文能力是分階段的,主要分:小學低年級寫話期、中年級過渡期和小學高年級獨立寫作階段。小學低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打好這個基礎對以后的作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如不掌握大量的詞匯怎能寫出通順流暢的語句?怎能寫好文質兼美的作文呢?因此,低年級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打好字、詞、句的基礎。讓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大量擴詞造句,同時還要打好說話和寫話的基礎。低年級語文教材,不僅安排了許多知識性、趣味性的內容,還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同時,每個單元還安排了一次口語訓練,這些都為學生的說話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契機訓練學生說完整話,說有中心、有條理、有層次的話,以口語訓練帶動書面訓練。一個說話頭頭是道,出口成章的人,很難相信不會寫作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好字、詞教學,做到說寫結合,相信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二、組織活動,充實生活
作文離不開生活,充實生活、豐富活動內容是寫作成功的必要條件。小學作文中普遍存在這“無話可寫”或“言之無物”的現象。其原因就是學生缺乏豐富的作文素材,而素材又來源于生活。因而小學生作文教學不僅要研究技法,也要不斷促進作文內容的生活化,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客觀世界,在生活中體會生活、積累經驗,這樣學生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續,不會寫出空話、假話、套話連篇的文章。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分析周圍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歷單純,對事物的認識建立在看、聽、觸的基礎上,比較直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大力組織各種活動,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和節日慶祝活動,也可根據時令創造條件,組織春游、秋游,并定期舉辦班隊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游戲,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在活動中增長見識,獲得知識,受到啟迪。這樣既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又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興趣,再來寫作文,學生就不會無病呻吟地胡亂編造,而是言之有物能寫出真實感人、內容豐富的作文。
三、廣泛閱讀,豐富詞匯,積累素材
在很多學生的作文里都有詞語貧乏或詞不達意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讀得太少。有些學生只滿足課堂所學,課外書籍從不涉獵,長此以往,造成知識面窄、詞語貧乏,寫起作文來,語句力不從心。有些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這類學生不僅思維敏捷、視野開闊,知識面廣,而且寫起作文來,輕松自如,如魚得水。由此可知,閱讀與寫作文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多讀書,才能開闊視野,積極豐富的詞匯和素材。教學中,我除了要求學生在學習之余,多讀課外書籍,而且還為班級訂了《小學生學習報》《少年博覽》《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刊物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我讓每位學生拿出自己最喜歡看的書1~2本,建立班級圖書角,使學生在課余或課外時間能互相傳閱、交流。同時,不定期地開展佳作欣賞和朗讀比賽。這些措施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在閱讀中既豐富了詞匯,又潛移默化地受到寫作方法的熏陶,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從模仿到創新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造那樣同等重要。”事實上人在掌握語言和各種技能的過程中包括寫作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模仿。仿寫是一種手段,仿寫的目的不是抄襲和墨守成規,而是對范文的借鑒,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明確這一點教師才能有意識地把兒童這種模仿天性發展成為模仿的能力。
學生寫作訓練時模仿的對象主要是范文,一篇篇課文都是寫作的范例,學習課文就要用之于寫。另外,教師不可忽視這樣一類范文,即把學生自己的作文當作范文,因為這些作文無論從寫作方法上或語言上都使學生感到親切。“這篇文章是我們同學寫的,這就是說他寫得不錯,我也許能寫得更好。”在運用范文時我們要盡量限制模仿范文時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如生搬硬套,束縛思想,所以提供的范文要一題多篇,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包括表現類型、表現手法。鼓勵學習“求異”去尋找自己的語言,去寫自己的文章。最終使學生的作文依傍于范文又脫胎于范文,在“模仿”中走向“創新”。
五、注重平時積累,學以致用
一是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后,就讓學生以后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二是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以上幾點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提高作文水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遵循科學的指導方法,持之以恒,相信會有學生為寫好作文而歡呼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