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峰
摘 要: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特征和新態勢,自卑感表現突出,焦慮情緒嚴重,挫敗感明顯,心理成因變得更為復雜,不良心理狀況造成惡性事件頻發,成為高校大學生教育工作中急需正視和解決的現實問題。針對出現的新問題,探究根本原因,找到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進而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近年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各高校通過設置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或研究機構,成立各種學生社團和心理健康組織,設置班級心理委員,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干預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但是,由于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起步較晚,存在研究力量薄弱、心理教育工作者隊伍自身專業素質不強、預防意識淡漠以及缺少主動介入等問題,高校針對貧困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對滯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關注貧困大學生,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是當前貧困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貧困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1.大多數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但自卑心理較重,不敢正面迎接競爭。雖然這些貧困大學生學習成績優秀,門門功課領先,但是他們的自我評價偏低,性格自卑,社交能力差,喜歡和家庭條件相當的同學交往或者獨來獨往。面對學校各種選拔比賽,這些同學盡管成績優秀,但是很少走上臺主動參加競爭。
2.貧困大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存在偏執、極端的狀況。這少部分同學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通常會垂頭喪氣,缺少對事物全面理性的分析,固執地把失敗結果強加在自己身上,對自身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事物的判斷“非白即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缺少中間過渡環節。這種心理現象出現在貧困大學生心理低谷期,極其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發生。
3.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經常產生不良情緒,比如過度焦慮和抑郁。貧困大學生容易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過度解讀,且以悲觀消沉的心態看待和解決問題,經濟的貧困帶給他們更多精神上的焦慮、生活上的選擇困難以及心理上的抑郁等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貧困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的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外部大環境中,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以正常的心態適應和立足社會,以正確的手段參與社會競爭,以正確的方式生存的重要前提。沒有健康的心態,擁有高學歷、豐富知識儲備的貧困大學生在適應社會環境時可能出現各種問題,有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一系列潛藏的危險因素。
2.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除了必要的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情商等變得更加重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快節奏的生活和高效率的生產要求人們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抗壓能力、抗挫能力和心理自我調控能力。
3.改變貧困大學生心理現狀的需要。大學是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的基本個性逐漸成型,他們在人際交往、社會認知、自我評價、職業選擇等方面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承受著外界環境帶來的壓力,常常處于自我加壓的高壓學習生活狀態,他們對未來不免恐慌和束手無策。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會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給大學生心靈帶來困擾,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成立心理咨詢室,專門研究貧困生心理特征。近些年,我國高校已越來越重視對貧困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高校成立心理咨詢室,由專業心理教師對前來咨詢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健康輔導。這種方式對于學校提早了解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苗頭,未雨綢繆對癥下藥提出解決辦法,及早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治療,保證貧困生健康成長,維護校園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建立動態檔案,跟蹤貧困生心理變化。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之初就進行貧困大學生心理測試,并且科學分類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這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突破和創新。要保證心理檔案的連續性和科學性,保持檔案的動態性,貧困生的心理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保持每學期進行一次跟蹤測試,遇到學校或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時有必要增加測試,以追蹤貧困生心理變化軌跡,特殊情況下有必要開展應急心理輔導。
3.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當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設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另一種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進行個別輔導。前者是高校普遍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全體學生為輔導教育對象,著眼在防患于未然,提升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4.精神上關懷激勵。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關懷和激勵,使他們擺脫經濟貧困帶來的心理問題,幫助樹立自強自立的意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正確面對逆境,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積極面對,勇往直前。
5.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要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優良和諧的校園環境影響人、塑造人,有針對性地為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一是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校園文化對塑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影響和改變貧困生的思想及精神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要通過經濟資助等方式,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貧困大學生是否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未來、原生家庭和各自家庭的未來,更關系到社會是否安寧和諧,我們能否實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最終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否能夠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桂菊.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學,2008.
[2]馮慧蕓.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廣西:今日南國,2010,(154):10-11.
[3]柯荔寧.大學貧困生問題的調查研究[J].福建: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77-80.
[4]李雪嬌.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4.
[5]潘祥臻.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