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云元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中重教不重學,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的重心漸漸由傳遞和儲存知識向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轉移。教師已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而語文教學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更應強調“學法”的指導,需要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成為語文學習的主宰者。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學法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評價能力。”可見,加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至關重要。因此,初中語文教學要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變革是發展的必然,語文能力則是重點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及應用信息的能力。那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學法指導呢?
一、思維情境中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初中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初中語文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如學習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時,可引導學生從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的特點。在文章研讀分析時學生找到細節描寫還不行,更要設定分目標: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母親有怎樣的性格?最后再來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而把握文章主題:感受愛的存在,學會感恩。這樣,總目標通過分目標便得到很好的收效。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質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矛盾,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在學習過程回顧中滲透學法指導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閱讀規律外,還要懂得各種體裁作品各自的閱讀規律,在閱讀時能恰當的應用一定的閱讀方法,比如:記敘文是寫人記事的文體,閱讀時應抓住其“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要辯明記敘的順序、尋找文章的線索。然后明確材料是通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從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與記敘文相類似的散文應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來閱讀,還有小說應從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這三要素來閱讀,應用各種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等)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表達效果是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不可忽視的兩個重點。而說明文在于說明事物的特點和闡明事理的文體,閱讀時應先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說明的順序,重點在于分析說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說明的語言這一方法來閱讀。對于議論文,它主要是論述作者的見解或主張的,因此閱讀時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張(論點),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實或道理(論據)來證明論點,還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材料來證明論點的(論證)。這些基本閱讀方法是我們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的。
三、在文本朗讀與“對話”訓練中滲透學法指導
在閱讀時,恰當的、充分的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并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老師可以借助班班通音頻,范讀,齊讀等形式,特別是借助一些經典散文、詩詞,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密州出獵》等來帶動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通過朗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規范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另外,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一是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二是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等;三是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通過學法指導,學生閱讀時就不盲目。
四、應根據學生特點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總之,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之基礎,教導學生學會閱讀,快速正確有效的讀到文章所要闡述的“關鍵點”,是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不斷反思,不斷創新,發掘著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的樂趣,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實現教學授之以漁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沈燕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新課程學習,2015(06).
[2]張月華.淺說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天津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