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美術作品是體現初中生課程學習情況的直接載體,也是評價美術課程實施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教師運用恰當而有效的評價方式能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效益,促進師生對美術課程新的思考,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效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多年來,經過我們的不斷研究、努力探索和大膽實踐,逐漸形成適合我校學生的美術評價模式。
一、結合導課評價,糾正錯誤,鋪墊新課
教材中有些課前后是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的,上一堂課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影響到下一課的學習效果。如:七年級下冊第一課《了解黑白灰》中,對五大調子(亮部、灰部、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的表現,有的學生作品中沒有畫出投影部分、有的灰部和反光的關系畫反了等。我把存在的典型問題的作品每樣挑出一幅,進行修改,把修改前后的效果進行對比,制作成PPT課件。通過對比評說,鞏固上一課的知識。
有些優秀的學生作品,則連續多屆作為不同班級美術課堂上的導課范例,如12級賀云騰的吹塑紙版畫,是根據語文教材中《兩個朋友》的故事情節創作的,畫面中一熊、一樹、兩人的描繪,得到我高度的評價:“完整的構圖、標準的版畫技法,完美再現了故事中的情節。”作品儼然成了摹本,被他們模仿,并努力去超越。
二、重視當堂評價,激勵賞識,調動興趣
美術課堂是初中生學習藝術的主要戰場,也是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主陣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與質量在很大程度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很多孩子寫作不好、記不住單詞、算不準數字,卻能畫的一手好畫。因此我十分重視通過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3級2班王佳慧,入學第一次測試,性別里寫了個大大的“王”字,每一次測試的成績都是個位數,很多同學都不愿和她接觸。但她的美術作品,卻是我每堂課必表揚的,例如:“畫面里的故事情節完美!”“線條流暢自然!”“人物造型新穎獨特,敢于想象!”“色彩搭配豐富而且和諧”……慢慢的,原本總是一個人孤單單悶頭畫畫的佳慧,身邊多了很多伙伴:時而討論哪種色彩搭配更靚麗、時而爭辯某條透視線到底該怎么畫……
教師的評價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固然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我們也重視發揮學生評價的激勵作用,因為來自同齡人的認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每節課的最后幾分鐘,我讓學生把作品全部貼上黑板,結合本節課知識內容進行自評、互評,鍛煉表達能力的同時,讓作品的主人找到自己改進的方向,更能激勵和啟發他人。《用線來造型》課上,“老師,我知道怎么把花盆畫出立體感了!”“老師,我覺得他畫的門再大一點會更好!”……每一堂課的師生評價環節是最熱烈的部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在賞識評價中悄然變濃。
三、利用微信、QQ等網絡評價平臺,超越時空,實現家校共賞
互聯網的普及,微信、QQ除了作為個人展示的平臺,更成為我們私下里溝通的方式之一。每一次的作業、偶爾的課堂紀實圖片,我盡力做到及時的上傳。尤其是一些不易保存的作品,在最佳時間留下圖片資料。配上文字解說、評說,學生可以在課余隨時欣賞學習交流:“老師,他怎么把球體旁邊畫那么黑啊?”“我知道,老師說過,這樣能表現出畫面的層次感!”“呦,美術老師,你的學生很專業啊!”同事、朋友們的點贊和褒揚更讓他們樂此不疲:“這個服裝效果圖可以注冊專利哈!”“這幅剪紙里的大公雞太生動了!”
班主任通過校訊通、微信群的轉發,也讓更多的家長更直觀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美術學習情況。有些時候,課堂教學環節緊湊,班主任親自上陣,拍片、指導,甘愿充當美術助理。學生們為了在師生、家長面前展現自我,更是在課堂上與我配合默契,以致于精彩的美術作品層出不窮,家長們在看到孩子作品后也倍感欣慰。
四、搞好作品展覽,拓寬評價范圍,以“展”代“教”
哲學家杜威說:“假如文字能充分表達一切意義,就不會有繪畫和音樂的特性。有些意義的確只能用當前看到、聽得見的屬性來表達”。個人以為美術作品展就可以起到利用視覺來傳達文字所不能表現的意義。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比較、借鑒和相互交流、學習的場所,它具有以“展”代“教”的作用,這是課堂教學難以企及的。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在每個學期的期末,舉行全校學生美術作品展;九年級中考前,匯聚三年作業精華的畢品展。每一次都吸引很多學生、領導和老師駐足觀賞、評論。“老師,這屆七年級作品比我們那時還厲害呢!”“老師,我們八年級也能作出這么精致的剪紙么?”“只要你們認真學習,還可能會超過他們!”“金浩楠畫的這幅漫畫是他們在教學樓前拍的畢業照吧,德育主任說找到他自己了!”“老師,剛才校長說閆羿宏的牡丹花有點生硬,沒有班槊的活潑!”……
評者津津樂道,作者喜上眉梢,拓寬了評價范圍后,學生們的美術素養在不斷提高。
五、開發校園文化,創新評價視角,增進感情
素質教育的改革,領導的大力支持,使我們不斷開發美術作品評價的新視角。教學樓的走廊、樓梯口、空白的墻上,都成為孩子們展示的舞臺。那些有特點有創意、進步大的學生作品,定期的更換展示,讓師生隨時都處在五彩繽紛、風格迥異的作品世界里。偏科的學生,在這里找到自信,他們感受到“原來我也出色的地方!”“我也有藝術細胞啊!”。每一次家長會,家長的駐足觀看評論:“你姑娘畫的是你家客廳吧,挺逼真呢!”“這是絲網花,母親節那天我兒子還給我做了一朵康乃馨呢!”;每一次校外的檢查,領導的欣賞贊許鼓勵:“這才是原生態的,一看就沒參加過畫班,房子畫的很有個性,很有想法!”每一次、每一句,都讓他們欣喜異常,雀躍很久,積極性日益增高!
課余時間里,三五成群,隨時觀看、相互評價借鑒,有時還會拉上老師評論一番,在評議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在不經意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總之,運用好多種形式的評價,有助于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藝術能力發展。在多年的美術教學中,我們一直致力于在新的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在實踐中摸索著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美術作品評價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會再接再厲,繼續完善、開發更多的評價模式,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倡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