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香
設計意圖:數的組成是孩子掌握10以內數的一個重要而困難的內容,它牽涉到整體與部分、分與合、兩數之間互補互換等數學內部的規律,這些規律需通過孩子的反復感知、思考來獲得。目前孩子對分合的理解過于簡單機械,讓其反復操作,不利于孩子對分合的理解。我們嘗試從5開始學習數的組成,因為5的分合中既有等量關系又可進行互補和互換規律的探索,有利于孩子掌握數的組成的意義,能夠為進一步學習加、減法積累有益的經驗。
活動一 探索發現分合現象
活動目標:①在滾球活動中發現分合現象,初步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②能用圖畫、符號、數字等自己喜歡的房間數記錄活動情況;③在活動中體驗事物多變的樂趣。
活動準備:①自制滾球玩具每人一套,彩球5個;②記錄用的筆、紙;③在活動區插花活動中積累分合經驗。
教學過程:
1.探索性玩球,初步發現分合現象。
(1)提出要求:今天我們來玩一套很好玩的玩具,大家盡情玩看你能發現什么?
(2)孩子自由玩球
教師觀察孩子們操作情況,并鼓勵孩子多次嘗試。
交流玩法,請部分孩子示范并講述玩球方法。
2.引導孩子觀察、發現分合現象,并嘗試記錄操作結果。
教師提出要求:5個小球同時從上往下滾,看能發現什么現象?
5只彩球同時滾下,落進兩個盒子里,每次情況一樣嗎?
把兩個盒子里的彩球再放回大盒,數量是多少?
嘗試記錄操作結果。如:可用畫畫、符號、數字等方法記錄。“彩球每次落下來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想個辦法把5只彩球每次落進兩個盒子的情況記錄下來,你認為怎樣記錄能看明白就怎么記。”
3.討論分析記錄結果,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1)展覽孩子記錄結果,孩子根據記錄講述活動過程。
(2)討論分析5只彩球落進兩個盒子里出現的幾種情況。
活動延伸:
1.請孩子把玩具送到自己喜歡的地方,邊玩邊記,探索發現更簡便的記錄方法。
2.自由游戲時,帶孩子玩拋石子(果核)的游戲。方法:孩子手握5粒石子向上拋,看用手能接住幾粒,落到地上幾粒,合起來5粒再向上拋,記錄結果。
3.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孩子分水果、花生等。如:5個蘋果分在兩個盤里可以怎樣分?
活動二 學習5的組成
活動目標:①在多種材料的操作活動中明確5有四種分合法,學習用分合式來表示;②能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材料進行操作;③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①提供四組活動材料,分別是:滾球、計算器、串珠、插花、記錄用紙、筆、分合號等;②已接觸過的不同的記錄方法。
教學過程:
1.分組操作,探索5的四種分合法。
(1)提出要求:用完滾球的方法來玩串珠、計數器和插花,也可以再玩滾球。把玩的發現記錄下來,想一想怎樣記錄才能既簡便又能讓人看明白。
(2)孩子自由操作。
孩子自由結伴選擇材料進行操作,邊操作邊記錄。
(3)交流操作結果,了解5有四種分合法,討論適宜的記錄方法。
交流記錄內容:玩得是什么?怎樣玩得?是怎樣記錄的?
討論5的分合法:每個小朋友記錄了幾種?有沒有重復的?有沒有漏掉的?請小朋友們互相檢查,最終確定有幾種?哪幾種?
展覽記錄結果,討論哪種記錄方法好,說出為什么。
2.學習分合式,理解5的分合規律。
(1)認識分合符號:出示分合符號,開口表示“分開”,頂點表示“合起來”。讓孩子試試,如何放?怎樣讀?
(2)師幼共同用分合式將5個蘋果組成用圖式和數字表示出來。
(3)引導孩子初步發現分合規律。
3.鞏固練習。
(1)游戲“猜猜看”;教師出示5個蘋果卡片,讓孩子閉上眼睛,師蓋住幾個后,請孩子猜出數量。
(2)找朋友每個孩子隨意抽取一個數字卡片,兩名孩子的卡片合起來為“5”者是朋友。
活動延伸:①活動區繼續為孩子增添練習分合活動得的材料,請孩子們自由操作記錄;②日常生活中帶孩子們玩“猜一猜”“湊數”等活動。
活動三 探索2、3、4的組成
活動目標:①通過操作填寫題卡,探索2、3、4的組成;②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①滾球玩具,彩球4個;②孩子操作題卡(課移動的食物卡片)。
教學過程:
1.探索4的組成。
(1)利用滾球玩具探索4的組成并記錄討論結果。
(2)理解題卡,探索填寫方法。
理解題卡:圖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探索填寫方法:可操作移動卡片;可借助實物操作;課直接填寫。
2.探索2、3的組成:請孩子們直接探索填出2、3的組成的卡片。
3.鞏固練習。
游戲“碰一碰”:教師任意發出一種聲音,孩子進行模仿,教師發出聲音的次數與孩子模仿發出的聲音次數合起來是3、4、5.
活動延伸:結合分合式填數,再根據分合式給蘋果涂色。
活動評析:本設計打破了以往數的組成教學的傳統模式,嘗試從5的組成入手組織教學,具有創新意識和改革精神。
1.在目標的確立上,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環環緊扣。如:先讓孩子們發現分合現象,理解5的分合規律,后探索2、3、4的組成,最后發現互補互換規律,運用規律學習數的組成。在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時,先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再到能用分合式表示互補互換規律等。
2.為幫助孩子們獲取有益的學習經驗,教師設計提供了大量豐富有趣的操作材料,如:滾球、串珠、計數器、插花、拼圖、各類題卡、雙面果、瓶蓋等。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能充分放手,通過引導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大膽嘗試、探索,使孩子們比較容易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從而促進孩子們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3.“生活既教育”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設計者十分明確的指導思想。在本系列設計中,教師始終注意集體教育活動與相關的學習環境相結合,使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鞏固知識。每個活動之后,教師都根據活動目標來充實活動區,并組織許多日常生活小游戲,使數學教育與孩子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4.該活動還時刻注重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如讓孩子自由結伴選擇材料、發現規律,讓孩子自主運用各種方式表達探索結果等,都是當代學前教學新理念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