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輝
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保護和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值得每一位小學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本文從小學低年級美術教育的角度,剖析了該階段美術教育的特點,提出了小學美術教學的改善方法,對于研究小學低年級教育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方法;教育特點
美術教育通過對美的感受,進化為對美與丑的分辨能力,潛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悅和操作中得到升華,在學校教育中,它可以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作用。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
1.教學內容的廣泛性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平面和立體空間的藝術,包括建筑、雕塑、繪畫、設計等各門類。而中小學美術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門類外還不同程度地編寫了美術欣賞、美術史、書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課程,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學科的課程內容歸納為“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索”等幾個板塊。豐富多彩的學科內容使學生能在學習中全面地了解美術學科涵蓋的領域,開拓學生關注生活的視野,拓展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毫無疑問,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如何把龐雜多樣的教學內容、目標與任務貫注于每一堂課的教學中,如何在教學設備有限的條件下強化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必須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小學美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除了傳授美術技能基礎之外,還可作為審美教育的主體,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他們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其全面和諧的發展,以達到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質提高的目的。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經歷了由注重美術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傾向到當前課程改革后重新強調美術教育。這個轉變過程,提出了綜合學科的理念,將美術學科納入藝術領域的大環境中,與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相互呼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視野更寬闊、思維更活躍,在較大的藝術磁場中感受到審美欣賞和創造的愉悅。
3.側重培養學生素質
社會的需要和人的發展這兩個方面決定了我國的美術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基本點。小學的素質教育的主要環節還是在課堂里,學校的美術教育除了傳授美術的基礎教學外,還應向學生展開全面的人生素質教育,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向他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等。我們知道,素質教育意味著人的知識的統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素質教育的落實不能忽視學校的美術教育,這不僅是信息社會里我們需要更精致的審美眼光和更強的視覺形象,而且也是因為未來人類的社會生活品質的提高將有賴于人們的審美意識的提高。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課內外教學相結合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課堂教學應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課堂教學的結構不能只按一種傳統的模式,即先講后畫。有些課可以安排先畫后講、邊講邊畫、邊畫邊講,老師設問學生解答,學生自學老師總結等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學生解問和自學過程就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能力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直以來,美術教學都是以學習知識技法為主要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多以臨摹成年人作品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而近年來,大家逐步認識到兒童的稚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兒童的天性和個性不容抹殺,學生和教師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意識,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倡導學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動學習,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導致教學方法的深刻變化,逐步由注入式、滿堂灌向啟發式、活動式、創造式方向發展;從以教師教為主變為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結合。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獨立性、積極性,還要靈活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不斷地進行教法上的改革和創新。教師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時也要研究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從寫實性教學向表現性教學靠攏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應當提倡兒童發揮藝術直覺,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于客觀事物本身,進行擴展與延續,讓學生在“創作式”的作業中完善造型技能和提高審美素質。與傳統的寫實造型教學相比,表現性美術教學能較好地體現這一宗旨和要求,其借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要求學生用最基本的美術技能結合自己的個性思維去觀察對象,要求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與創造,抓住特征,夸張、超現實地表現,把與對象有關的人和事物聯系起來或自己與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系在創作中表現出來。
我們知道,傳統的寫生課要求學生認真準確地觀察物體的形狀、比例、透視等客觀屬性,塑造出精確、完美的形體。而實際上,這對于兒童而言是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反而限制了兒童創造思維的活動。在寫生作業中,如果我們讓學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同時,進行大膽地取舍、夸張與變形,留給他們更多的表現空間和契機,充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那么就會使作品蒙上濃厚的藝術情感和趣味。因為兒童的天真好奇心使他們在表現物象的自然屬性的同時,更容易聯想到該事物與其它事物的相通之處,然后進行藝術加工與發揮,這樣可以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對客觀對象進行超現實、超常規地表現。發現、組織和創造新的形象,使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能力與繪畫能力同時進展。
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和“術”的教育,即全面的審美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識,能認識和欣賞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實踐中應依據具體情況,正確認識和把握自由與引導的范圍、程度,擺正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