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芹
摘要: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夢想,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希望,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的一項有效教育方法。“先學后教”的核心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在小學中,嘗試使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對推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數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課堂是開展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一直是數學教學的永恒話題,也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尚不成熟,而小學生這種思維方式及身心發展規律決定了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作為一門已經普及人們日常活動中的基礎性學科,小學數學不僅具有工具性,體現嚴密的邏輯思維,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說小學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的學科。長期以來,造成小學數學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脫離,教師將數學與生活分割開,導致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始終存在“距離感”,難以學以致用。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小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產生真切的生活體驗并完成學習任務。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小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乘法運算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購物”情境,通過“逛超市”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完成買賣活動,如一個杯子8元,買三個杯子一共要花多少錢?教師將生活中常見場景轉移到課堂中,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掌握相關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的目標,實現教學與生活的有機融合。
二、注重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環境下,應當提倡“自主探究性學習”,并將此作為提高課堂效率的突破點。要注重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代替過去教師的主體地位,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中去。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自主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鋪設良好的基礎。在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方面,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叫做小組學習法。它能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調查報告顯示,結合小組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提高約20%-30%。這種方法改變了以往“說教”的落后教學模式,留給學生很多自由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增進了學時間的相互討論和交流,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也提高了獨立思考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這種能力的鍛煉會對學生的終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三、優化教學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有了準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還必須在45 分鐘的教學過程中在各個教學環節時時做到最優化,這樣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的高效。在教學過程的優化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數學知識,在課堂中不能唯情境,而且還要拒絕假情境,虛情境;二是要應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不僅要追求高效,還要最講究生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教學過程;三是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新課程倡導多元評價、多樣評價,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關鍵,而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余地,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地巧妙點撥,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高效性。
五、因材施教
課堂高效的體現不在于最優秀的學生學得有多好,而在于全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班級平衡發展,往往是傳統教育中教師們最容易忽略的問題。不少教師沒有兼顧到學生的整體感受,一味地加快課堂節奏,使得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不想學,班級整體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不但要在講授過程中多重復基礎知識,還需要在課堂習題的設計上多下功夫,形成層次區分。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相對復雜的解法讓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我便用簡單易記的順口溜“小數加減點對齊,向右向左各算起,滿十進一要牢記,退一當十別大意”幫助基礎差的學生來理解記憶。而且在習題安排中也特意由易到難列出了:0.1+0.3=? 1.5+1.2=?4.7+0.5=?10.52+3.48=? 層層深入式的習題讓基礎弱的學生不至于因為一題不會而沮喪,相反解題成功的自信讓他們愿意進一步努力。而同時基礎好的學生也鞏固了基本知識,讓基礎實力更牢固。
總之,構建高效性的小學數學課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多創新、不斷變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的影響,更新觀念,要把我們的收獲教授給我們的學生,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增添課堂上的樂趣,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更新數學教學的評價體系。當然我的這些想法都還只是一個設想,需要我們再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思考和改進,才能構建出一個高效、優質的小學數學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