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秀
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要想寫好作文閱讀是基礎,是前提。必須提高閱讀興趣。 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能讀千賦則善賦”。這是古人論及讀和寫關系的經驗。魯迅也曾教育年輕人學習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些都說明了閱讀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條件。對小學生來說,不可能“破萬卷”、“讀千賦”。但教師應該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使他們不斷豐富語言材料,廣泛吸取文字精華,開發和培養自己的創造思維。為此,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及實踐,粗淺地談幾點看法。
一、拓寬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對于小學生而言,作文難,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將閱讀變成每個學生的自覺行為。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在班內開展讀書活動,指導學生讀書方法,讓學生把優美的詞句背下來,并寫出心得體會。從而為作文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寫作材料,為寫好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通過組織課外閱讀知識的競賽,激發學生們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
二、結合教材,推薦課外讀物
學生每天閱讀接觸最多的就是課文,課本中的每篇課文,學生必須反復誦讀,深刻領悟。當學生學會一篇課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去了解課本以外的知識,這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與課文相關的書籍。這樣就會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學習了《獄中聯歡》,全班就掀起去看《紅巖》,更詳細地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了《草船借箭》,有意向學生介紹三國的形成,對持、衰敗過程及曹操、諸葛亮、周瑜等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向學生推薦名著《三國演義》,全班就掀起了一股“三國熱”.即使學習古詩,也提示學生去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擴大了學生視野。另外動員學生訂閱少兒報刊雜志,幫助他們設立班級圖書角,把書集中起來,交換閱讀。通過課內外結合,逐漸使學生形成“博覽群書”的良好習慣。
三、以讀促寫,激發創造熱情
在學生養成“博覽群書”的良好習慣后,教師要及時的給學生創造機會,要求學生要仔細領會,看別人是怎么樣把一件事寫清楚且產生感染效果的,同時還要求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別人沒寫的自己大膽的寫,別人已寫的要創新寫。要勇于發表獨特見解,不盲從,不“人云亦云”同一作文題,要從各個不同角度去思考,寫出不同題材或立意的作文。如教完《落花生》,要求學生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寫一個事物,說明一個道理。我以《蠟燭》為例,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有的學生從它的用途—照明,體會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品質;有的學生雖然也從用途思考,但角度不同,著重從應用和范圍去思考。蠟燭平時放在抽屜里或者桌角,一旦停電,它就挺身而出,給人以光明,它那默默無聞,甘當配角的精神值得人們去學習;有的學生揭蠟燭的短處—不堅強,它一開始工作就流淚,不但淚痕滿臉,而且淚痕滿身,遇熱會彎腰變形,提出它性格軟弱,不像青松那樣不怕重壓,堅強不屈。通過對比,告誡人們要堅強,迎著困難奮勇直前。這樣,通過思維廣闊的訓練,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寫出的作文立意就不同了。又如學了《將相和》一課后,讓學生寫一篇后續,想象廉頗和藺相如后來是怎么樣齊心協力一起保家衛國的,盡管有些學生寫的不夠合理,但卻是他們創造的開始。
總之,學生只要在閱讀中善于理解和吸收,拓寬視野,豐富積累,不斷創新,寫起作文來自然就文思涌泉。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各種知識就會浮于腦際,流于筆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