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遠
課堂是我們老師和學生溝通的必選平臺,如何在課堂上確立老師的威信,如何讓學生樂于聽你的課,我認為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注重自身的“細節”刻畫猶為重要,我們只有珍惜好課堂的40分鐘,才會有收獲出成果。
一、“外貌”的刻畫
老師的外在形象很重要。面相身材是天生的,但我們通過自身的外在包裝,往往可以達到某種預期的效果,老師通過得體的衣著裝扮,給學生呈現一個端莊、儒雅的外在形象,給學生傳遞一個正能量。過分的打扮會影響課堂效果,學生會被你的奇裝怪服所吸引,注意力勢必轉移,這樣會給課堂效果帶來負面影響,而一個老師衣著邋遜,衣衫不整也不行,這同樣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不僅影響課堂效果,還會對他今后的生活習慣造成影響。記得我讀高中時的歷史老師,他習慣性地戴著帽子,穿著中山裝,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他的課也很受同學歡迎,幾十年了,還清晰地記得。很特別,很氣質的那種形象學生見了會耳目一新,終身難忘。
二、“語言”的刻畫
課堂上,老師的語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直接影響這堂課的效果,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要認真把握,有的一堂課下來,聲音始終是高八度,甚至在教室外老遠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學生怎么受得了,那么他的課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有的聲音太小,像蚊子哼哼一樣,大多數同學只看到老師的嘴巴在動,不知道說些什么,所以學生要么睡覺,要么玩其它的,課堂紀律大打折扣,這樣的課堂效果肯定很差。有的語速太快,像放機關槍一樣,三下五除二把內容講完了,但學生根本沒聽懂;有的語速太慢,一節課下來,肯定完成不了預定的學習任務。所以課堂的語言的輕重緩急要把握一個度,該重的重,該輕的輕,該快的快,該慢的慢。比如,講到知識要點的時侯,聲音可以突然提高,引起學生注意。記得我校退休老教師楊萬金老師,每每在講述重點時,聲音故意提高,還改用本地話給學生講課,這樣的課效果肯定不錯。當然要把握好輕重緩急這個度,是一個長期的實踐摸索,功到才會自然成。
語言的組織也很重要,如何提問、如何組織教學、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話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甚至連如何表揚或批評學生都是一門技術。比如,我們讓學習讀完課文后,有的老師會問學生“剛才我們讀完了這篇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呢?”這樣的提問太過抽象,大部分學生無法回答,如果我們換成這樣的提問,“剛才我們讀完了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的是誰,他做了些什么事呢?”這樣的問話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有時學生做一些老師自認為很簡單的題目都做不來,這時老師就會批評,“這么簡單的題你也做不來,你腦子也太笨了”,“你上課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做夢去了”,“你呀真笨!”可是這樣的批評,會刺傷孩子的自卑心的,效果并不好。我們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動作”的刻畫
老師在課堂上的動作也是一種巧妙的肢體語言,運用的好,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課堂上,突然發現一個學生在玩小動作,不認真聽課,這時可有三種選擇,第一直接點名批評;第二用教鞭敲打講臺,提醒他注意;第三教師直接走到他座位旁講課,那么有經驗的教師會選舉“第三種做法”,這樣做既不影響他人,又有效地提醒了他。就是這么一個輕輕地“走動”,卻帶來了神奇的效果。當然學生的注意力是不會長久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有時也偶爾用教鞭擊打講臺,引起學生的注意,而正是這種習慣性地擊打講臺,學生習以為常了,往往也就不太在意,所以我們有的老師就只有加大力度用力地敲打講臺,把講臺桌面都敲爛了,有的真可以用目不忍睹來形容,前面的學生嚇得不輕,后面的依然我行我素,怎么辦呢,這時,我們不免換一種手勢,如暫停的手勢,或不許出色的手勢,可能效果會更好。還可以邊用手勢,邊要學生接詩,如“床前明月光”,讓學生接“凝是地上霜”,這樣也可以轉移學生的記意力。
四、“神志”刻畫
老師在課堂上會有各種不同的表情,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揪心,都會影響著學生的情緒。老師在課堂表情豐富,充滿著激情,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好,課堂效果就好。二十年前,我校向生平老師的一堂《十里街送總理》公開課,課堂上他聲情并茂的朗讀,他會聲會色的演講,他寫在臉上的各種神情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有的學生甚至禁不住哭了。同時也深深地感染了聽課的老師,那堂課的效果相當好,得到專家的肯定,在我校起到了轟動性效應。他的那堂課,到現在我還記得。如果我們每天板著個面孔去上課,教室里的氛圍肯定很差,學生看似端端正正的坐著,但這種形式只會讓他們心生厭煩。課堂效果肯定不會好。
當然,一堂好的課,不僅僅需要教師在課堂注重自身的細節刻畫,還需各種手段。課堂教學是一門很崇高的技術,需要我們每位教師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嘗試,不斷的創新。讓我們共同努力,上好每堂課,盡到我們應盡的責任,那么到我們退休那天,我們就不會因為誤人子弟而遺憾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