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曉靜
摘要:針對初中語文的學習來說,除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外,就是作文創作能力的培養了。作文其實就是學生通過自身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在一定的給定范圍內,結合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而進行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整合。學生作文創作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想象力的培養都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為此,在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結合著學情和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優化作文教學的過程,提升作文教學的質量。本文中,筆者從學情出發,探究了一些作文教學的對策,希望能對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優化;作文教學;創作能力;對策
在初中階段,對于作文的教學來說,師生都感覺到難度系數較大,存在一定的困難,并且在作文教學上沒有一種顯而易見的,一竿見影的教學模式,這也導致很多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找不到良藥,無法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但是,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大綱說有明確規定,通過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初中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在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升。當下,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也都要求在初中語文課堂一定要強化初中生的作文創作能力的培養,讓初中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慢慢的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廣泛的開展閱讀,夯實創作基礎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社會閱歷較為膚淺,對社會的觀察和感悟能力也較弱,為此,他們在作文創作的過程中時常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給初中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他們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最為基本的就是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落實好相關的基礎知識,對于字詞句的掌握和基本語法的掌握都要做到準確無誤,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作文創作的過程中,語言流暢,用詞恰當等。在初中語文英語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了解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更多的是需要參考資料,或者說他們的模仿能力較強,為此,教師應該適當的拓展初中生的語文閱讀內容和閱讀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積累相關的素材。
二、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創作興趣
針對初中生的作文教學來說,還是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讓學生對作文懷有好感,并且能夠主動的參與到作文教學中來。如何激發學生的作文創作興趣呢?這個需要教師針對學情展開針對性的措施,可以通過閱讀,美文的方法刺激學生,并且鼓勵他們創作。還可以閱讀班上學生的文章,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在作文評價的時候多謝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創作意愿。在作文教學的形式上可以實現多元化,比如通過作文競賽等競爭的形式,點燃學生的創作激情。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還比較弱,所以在作文創作的時候,無論是創作的形式還是創作的內容都要力求適可而止,不但強化創作的難度,否則一旦初中生感受到創作的困難,他們就有可能放棄作文寫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比如通過多媒體來創設作文的意境,教師先做出一定的詮釋,引導學生的創作思路,讓初中生感受到創作的樂趣。比如在作文《我的爸爸》的創作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爸爸,讓學生找到文章的切入點,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先介紹自己的爸爸,從某一角度來詮釋文章或者選取有代表性的名人著作,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布置創作資料的收集工作,比如爸爸的照片,感動自己的事情,其他親戚對爸爸的評價等,這些都是作文創作的素材,也能幫助學生快速的正確的掌握相關的信息,在積累一定的素材之后,學生創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自然也會在創作中獲得樂趣。
三、做到細心觀察,使用生活素材
在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初中生感覺到困惑的原因就是無話可說,其實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有的時候就是不知道從何說起,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作文創作的內容其實就是自身思想表達和知識整合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來說,作文創作就是學生生活體驗的直接載體,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細心的人,學會觀察,這樣才能讓生活成為創作的素材,才能在創作的時候給學生創設既定的生活場景。作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都能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作文創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消化、吸收和應用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傳統初中作文課堂上,一般都是教師唱主角,為了教而教,通過知識格式化、復制化的教學,運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手段實現知識的剪切性傳遞,學生往往會覺得作文課就是模仿課,就是編故事的課,貌似遠離了他們的生活,使得作文教學與生活嚴重脫節,讓學生失去了創作的興趣,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學活動中如何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已經成為作文教師教學轉變的必然要求。如在《中國夢》的作文命題創作中,如果學生還是模仿和復制他人作品的話,不可能寫出優異的文章,因為在虛構的中國夢中,遠離自己的生活,有的時候很滑稽的把不對稱的他人信息給自己貼上標簽,顯得非常的虛假。為了讓學生創作出真情實感的文章,教師在中國夢的解讀中要引導學生融入自身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實際為創作切入點,這樣才能創作優異的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