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
摘要:加強道德教育在思品學科中的滲透,有利于全面育人,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德育體現在學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主要是通過課堂中的潛移默化、點滴浸潤實現的,學科教育活動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文化知識與技能教育,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諧、均衡的發展。
關鍵詞:學校教育;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思想品德學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宗旨,把握德育時機,利用德育資源,將學科課堂納入到學校德育的一盤棋中,用以強化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思想品德學科因為其學科特點,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下面就從德育滲透注重把握的原則、德育滲透的方法和實施中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闡述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注重把握以下原則:
1、方向性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健康的感情和積極的行為;將思想品德教育與我國現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面向全體學生,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勞動結合起來,由小見大、由近及遠、就事論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生理心理素質,重視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科學性的原則。德育滲透的觀點與方法應正確反映客觀現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實事求是、合乎邏輯、貼切自然,不牽強附會、不生搬硬套。
3、體現學科特點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都是以知識為載體,寓德育于知識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之中。由于中學各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和范圍不同,學科的性質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應根據各門學科的“個性”,發揮優勢,把握重點,分清主次,發掘教材內蘊含的德育因素,選擇合適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滲透的藝術,使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例如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從我國的國情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當代國際和國內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問題,對各種社會政治現象根據學科教材,構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結合點,進行德育滲透。
4、切入點聯系實際的原則。教師在深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現實生活的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那些意義重大、說服力和感染力強、具有時代氣息和新鮮感,學生普遍關心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滲透的切入點,例如科技成就、奧運盛會、世博盛會、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最美鄉村教師、醫生等,正面引導、透徹說理、有的放矢、因勢利導。
5、針對性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差異和個性的差異。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心理年齡特征,確定滲透內容的重點、深度、廣度,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區別對待不同群體,加強教育的針對性,注重把集體教育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的任務之一,學科德育滲透除把握以上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中,需運用以下一些方法:
1、注意聯系社會實踐,延伸課堂德育功能。各科教學在課前深入備課,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對教材的教育因素深入發掘,授課時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思想教育于一體,擴展學生知識視野,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課堂訓練、作業和試題中滲透。教師在編選作業、練習和命題時,要注重加強思想性,發揮德育功能,應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材料,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教學的日常性活動中滲透。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的儀表態度,言談舉止和處事待人,發揮表率作用,要求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意志品質和文明作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4、在習慣教育中滲透。許多良好的習慣正是形成優秀道德品質的基礎,這也是學科教育滲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三、在教學滲透德育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重視情感教育,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決定著他們接受外界教育影響的程度,積極的情感和接受的態度,是德育影響內化為學生品德的關鍵。教學中,努力創造情境,扭轉學生的消極心理定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讓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進行,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
2、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德育實效。學科教學在滲透德育的同時,還應注意客觀公正,尊重事實。對事物的分析要一分為二,增加學生對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性,在由感性到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知識,產生情感,養成習慣,提高德育實效。
3、探究“三讓六有”教學摸式,強化德育功能。“三讓六有”的教學摸式即“讓學習小組用起來,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有目標、有思考、有互動、有展示、有激勵、有反饋”。在這種模式中,以認知規律為基礎,以小組活動為依托,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觀點,明白道理,通過學生合作、質疑、辨析,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基礎上解除疑惑,堅定信念;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努力踐行所學理論和行為規范。這一模式把 “傳知”、“育能”、“立德”等各項任務的要求,有機地融合于統一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知識、信念、行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諧發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滲透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既是深化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實新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師學科育人能力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