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 新課程目標要求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么,學習什么、批判什么……
新課程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1.2作文教學流于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分量,但在實際行為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地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1.3評價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都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
2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對策
2.1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備教參,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要對教材深入地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教師對教材、教參的熟悉,可以說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都已經預設好,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并且教師很容易在備課中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忽視了學生意義生成。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只有在備課中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性。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在備課時還要多想幾個意外,學生會在課堂中想到哪些問題,教師如何來應對。要想很好的應對這些意外,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參,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須走到教材之外,給課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人物了解會更深入,或依據學生的問題來設計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
2.2設計問題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礎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成為一個研究性的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課堂要有變化,要活躍,教師們都努力向著這個方向發展,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努力從演員向導演轉變,變成導演也就盤活了課堂,在課堂盡量安排很多學生發言,但有時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師設計好的,只不過有了明確的分工,或是變換了各種方式讓學生活躍了起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骨子里還是死板的,沒有為課堂的意外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同學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意義,能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3民主平等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證
要讓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民主平等的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顆容忍之心,寬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納他人,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也才能豐富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會設計一些比較靈活的,而又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學生回答時會見仁見智,但也有學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題發揮說一些奇談怪論,教師應如何來做呢?如果一棒子打死,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今后他們不在愿意發言。很多時候他們是被課堂活躍的氣氛所感染,口無遮攔;有時也是他們的思維跳躍性太大,由課文引發了這樣的聯想。教師有時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甚至設置成相反的觀點讓學生爭論,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決了問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一生成資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