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充分證明,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有著十分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而由于積極心理學教學培養體系進入我國的時間較晚,發展還很不成熟。筆者通過聯系自身的工作實踐,以積極的視域,對國內外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和了解,對我國廣大高校開展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體系重要性和如何在積極的視角對如何構建大學生心理品質培養體系進行了淺顯的研究和論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品質;培養體系
前言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積極心理學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它是以主觀幸福感為根本,以積極的體驗、積極的人格、積極的社會制度為支撐的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我國自2007年引入積極心理學以來,以孟萬金、張維貴為代表的學生心理教學理論專家以此為理論依據,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品質進行了專業和廣泛的問卷調查,并發表了十分具有研究和實踐意義的學術論文。為我國學生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心理品質的培養做出了積極有益的大量工作。他們的諸多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可以通過后天來培養的,學生原有家庭和社會以及不同成長經歷留下的消極的和不健康的心理品質完全可以通過學校積極有效的后天引導起到提升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培養正面的心理品質的效果。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品質培養的重要性
1、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上個世紀末,由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為首的一大波西方心理學家在已有的比較成熟的心理學基礎上提出,心理學應以積極的引導方式為人們提供更加積極的心理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充分發揚自身內心美德的潛在力量,以及更加深層的發現和挖掘人們自身的內心潛能,從而讓人們更加樂觀、積極、幸福、堅韌,不斷增強自我心理能量,以更好地適應社交、工作、學習,以坦蕩的心胸去接受和面對順境或逆境的來臨。積極心理學主要注重營造和達到以下3個積極的心理狀態。一是樂觀的內心感受,即安然、樂觀、幸福、愉快的人生體驗;二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即心理韌性、智慧和情商水平、探索探險和創造的能力以及人的個性和斗志;三是積極的環境氛圍,即公正的政府政策和法規制度、和諧和社會和家庭關系、較高的國人心理和感情素質以及客觀的判別能力。可以說,積極的心理學有效的展現了它的人本價值,對提高大學生乃至整個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和綜合素養能力有著較為積極的意義。
2、積極心理學構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質的教育引導不是一個方法簡單一致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模式,它是完全根據被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現狀及當時的思想狀態和思維特征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和改變來完成的以改變和防治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和消極因素,以促進和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培養積極正面的心理韌性為目的的教育實踐。積極心理學是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改變,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顯著的強化和完善作用,是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努力方向。通過教育,有效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以達到讓學生形成正視和坦然的接受過去、樂觀和幸福的感知現在、自信和積極的面對將來的良性心理發展能力的目的。
3、積極心理學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以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為最終目的教育內容。這種教育模式與傳統的學生心理教育在概念和含意上有本質的區別,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進行了再定位,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和適應外界社會。它以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和人格力量以及品格能力為主要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積極向上的處世能力,讓學生形成做事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和不輕易言敗、不輕言放棄的堅韌品行。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讓學生達到品、學、情、智全面發展的顯著成效。
二、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品質教育的內在聯系
1、個體能動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個人心理品質,這其中不乏他們內心本能潛在的積極正面的個人品質。而積極心理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將學生固有的積極的潛在心理品質激發出來,以此達到不斷推動個人學習和生活的積極動力的目的。在積極心理學教育中,教師就像一個勤勞的園丁,而課堂就是學生成長的花園,作為一顆種子,大學生內心本身就有著十分強大而積極的生命力,教師要根據幼苗的需要給予適當的澆水施肥,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力,茁壯的成長起來。這不是給予生命,而是激發和調動潛能的過程。因為每個大學生都是有著強大的內在能量的個體,而教師要做的正是規正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的潛力,把他們當作一塊尚未成形的璞玉雕琢成器。
2、主觀接受性
正像一塊石頭不易被改變形狀而一塊泥巴則很容易被塑造一樣,受教育者內心的主觀接受程度是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首要因素。換言之,教育的成效取決于受教育者是否真心愿意接受教育,這是學生現實的心理需求決定的。他們渴望被認可、被尊重、被保護、被愛和肯定。也只有在真正滿足學生的一定心理需求后,教育本身才能被學生接受,反之就是被抵觸的,教育就是無效的。所以,在心理教育中,教師還要與學生進行較深層次的心靈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期盼什么,學生們主觀上想要得到什么樣的教育,然后才能確定正確有效的教育和交流方式和有針對性的心理給予。所以,教師就應該完全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完全摒除傳統的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避免為學生帶來消極的情緒體驗,減少學生的心理抵觸情緒,真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3、貼近生活性
偉大的哲學家盧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所謂無所為,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染和滋潤,是讓學生感受不到那種強大的教育信息的,不會對此產生任何心理防備的教育,它就像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一樣正常而普通,讓學生看不到、覺不著教育的發生,而教育卻正在有效的進行著,不斷的滋潤著他們的心靈,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積極的心理引導。相反,如果心理品質教育是生硬的、死板的、脫離學生實際內心需求的,或者儀式感太強的教條、空洞的教說,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反感。所以心理教育一定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平日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和談心,將理論上的概念和道理無聲無息的傳達給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endprint
三、大學院校學生心理品質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國家、社會、個人對心理品質教育的訴求不一致
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的建設和社會和和諧培養有用的現代化人才,而在心理教育的層面上,國家、社會的需求與個人對心理品質教育的內容需求則有著一定的不一致性。大學校園對學生的培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和政治意圖,他們更加突出學生的業務技能和科技知識以及自我學習和創新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是必然要重視的,但學校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縱觀現今社會,高智商低情商、高學歷低能力的年青人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一些高材生表面不一、心理陰暗,從而誘發了很多社會問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學校積極心理教育和品質引導的缺失。從個人的角度上來看,現階段的大學生一般都是民主意識和主觀意識較強,或思想性格個性武斷的,從他們的心理成長上來說,他們亟需積極的心理品質教育,而學校卻不能給予有效的作為,這是目前大學心理教育的一大問題。
2、目前大學院校學生心理品質教育缺乏活力
心理品質的教育不應是一門單獨的教育課程,它應該有機地融合在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內,所有以教師課堂授課為主要形式的學科都擔負著引導和培養學生塑造積極心理品質的責任。然而,縱觀我國高校各個學科的課堂教育,除了本學科理論基礎的教學外,基本不存在心理引導的內容。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以管理者的姿態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表揚和鼓勵少,批評和指責多。以上原因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品質教育的學習和提高產生了被動應付的思想,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對人生、對社會也缺乏積極和樂觀的認識,個人思想和心態也缺乏應有的活力。
3、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教育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嚴厲和指責式教育方式現如今仍然在很多家長思想認識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著。很多大學生的生活成長條件雖然十分優越,但他們的心理成長卻是十分缺失的。俗話說: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卻很少得到家長的認同和贊美。中國的家長也更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品質樹立的情況,這是現階段一大批大學生,包括中小學生的成長環境現狀。
四、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品質培養體系的策略
1、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包括一切可能讓學生產生積極心理因素的情緒體驗,它是讓學生對一切的事物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樂觀的視角的徒增主觀幸福感和自信心的一種引導方式,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力知足的評價過去,理性樂觀的認識現在以及積極主動的迎接未來的一種心理態度。俗話說,病是吃出來的,禍是說出來的,健康是走出來的,幸福是感覺出來的。可以說幸福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而是人們主觀的心理體驗。一樣的環境和條件,為什么有的人主觀幸福,而有的人卻覺得自己不夠幸福,這就是不同的情緒體驗帶來主觀認識的不同。所以,學校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產生積極情緒的環境和教育體驗。
2、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
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積極健康的思維模式、個人思想觀念上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以及懂感恩、知冷暖的善良的心理品質。在學校心理教育引導過程中,要有意識、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自主克服和消除消極的心理,而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去考慮和努力,就是凡事往好處想。另外,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通過積極的心理文化宣傳教育,形成常態化的引導模式。讓學生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保持一個自信的心態。其次,要利用一些有意義的感恩、幫扶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善良和感恩的心態。
3、構建積極的心理健康組織系統
要優化學生的心理發展只靠課堂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考慮到家庭、社會、學校內部等方方面面的環境影響因素。這雖然也是一個長期廣泛的工作,但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致力于為學生營造積極的成長環境、引導家長創造家庭的和諧氛圍、呼吁社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發展實踐環境,全方位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及時全面的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導與服務。
4、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
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的心理治療是一種以強化和加強學生自身心理品格能力的干預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引導和挖掘學生本身潛在的積極心理因素,而達到提升心理韌性和心理承受,從而提升主觀幸福感的策略。學校要成立相應的心理問題預警機制,隨時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在心理診療中廣泛運用積極心理治療技術,以表揚、鼓勵、祝福和關注來傳遞幸福的感覺。
5、構建積極的心理學課程體系
通過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采用積極心理品質介紹—典型案例分析—課堂心理活動或體驗—活動或體驗后的交流和討論的課程教學模式,滲透式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一是應當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安排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經常利用課堂教學為學生統一進行心理激勵和咨詢服務。二是心理輔導課程要突出情景的設置和實踐活動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的事物中體驗積極心理。三是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促進課程體驗式與合作式的教學改革方式。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課程的實踐性、互動性、體驗性的教學性質,可即時開展討論和互動交流,讓學生們互相促進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維貴.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4.129.
[2]張運紅,馮增俊.中國教育目的觀的轉型[J].現代教育管理,2013(1):1.
[3]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15-25.
[4]周利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積極心理學理念與方法的借鑒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沈立民,男,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